8.1.2537 周刊V2537:RAG系统+专长知识库构建的三个维度

#周刊

基本信息

RAG系统初步理解

人工智能领域的RAG(检索增强生成)系统架构获得广泛应用,该架构主要由大模型作为核心,通过Agent连接知识库、工作流和提示词三大组件。这种设计旨在根据业务需求提高效率,同时减少模型计算负荷。

  • [[知识库]]是基础:提供信息燃料,需工作流调度和[[提示词]]引导利用。
  • [[工作流]]是骨架:串联任务步骤,依赖知识库支持和Prompt控制。
  • [[提示词]]是方向盘:决定输出方向,需知识库和工作流保障结果可靠。
    人工智能开发笔记:RAG系统架构 svg.png|600
    RAG系统的工作流程分为三个主要环节:采集、加工和查询。采集阶段使用Embedding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向量;加工阶段通过Reranking进行数据筛选;查询阶段则实现对话功能。
    RAG核心技术:Embedding与Rerank svg.png|600
  • 在技术实现上,Embedding负责从海量文档中快速召回相关内容,而Rerank则对这些初步结果进行深度分析,计算查询与文档间的相关性分数,并重新排序以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 这种架构特别适合需要专业知识支持的应用场景,能有效结合外部知识库与大型语言模型的生成能力,提高AI系统回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行业的智能问答、文档检索和知识管理系统中得到实施。

🤔 核心思考:AI时代的知识价值

  • 大模型Agent≠知识终点:即使有豆包元宝cursorkimi等工具,个人知识库和主动学习仍是必要的(毕竟AI能给的,别人也能拿到)。
  • 价值=稀缺性×专长:真正的专长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纳瓦尔宝典》观点),这才是AI时代不可替代的核心。

🌟 专长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

  • 对用户:用智能对话Agent(需整合模型、提示词、知识库等)输出「专业知识库」(含母知识、应用案例、优质对话记录等)。
  • 对团队:通过项目协同形成「项目全景图」,沉淀为「团队wiki」(含框架图、关键词条、互动记录)。
  • 对个人:聚焦认知/能力/合作,用视觉笔记、文献笔记等形式积累「个人笔记本」,捕捉灵感与深度思考。

🔄 知识管理三步法(IPO模型)

  • 输入(I)占80%:多维度吸收(声音、文本、图片、视频组合)。
  • 处理(P)占10%:用工作流、思维导图、视觉笔记提炼核心。
  • 输出(O)占10%:目标是“做知识输出者”,让知识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加大对输出的占比。

🛠️ 专长能力体系:道/器/术

  • 道(底层认知):技术理解力、产品设计思维、商业模式洞察力。
  • 器(执行工具):项目管理方法、行为设计技巧、效率工具使用。
  • 术(表达呈现):演讲、写作、共情能力(让专长被看见的关键)。

来源

酷口家数字花园 粤ICP备17140089号-1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