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播客::播放
Notion:从协作工具到AI工作空间的进化与争议
一、Notion 3.0核心升级:Agent功能重构工作流
2025年9月,Notion推出7年来最重要的3.0版本,核心亮点是Agent功能——被定义为“内置AI队友”,可替代人类完成Notion内的所有操作:创建文档、搭建数据库、跨工具搜索、执行多步骤工作流等。其独特优势在于与数据库协同能力,支持长达20分钟的自主运行,并通过“记忆库”整合用户所有可访问信息,一次能处理数百个页面。创始人Ivan Zhao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知识工作Agent”,标志着Notion从“协作画布+数据库工具”向“AI工作空间”的转型。
二、产品定位:中间层优势与垂类工具局限
Notion的核心竞争力在于Block化与Base化的产品抽象,用户可通过基础组件灵活组装成Page,兼顾结构化与灵活性。这种定位使其在协作与文档中间层具备独特价值:既能满足个人知识管理(如日记、文稿、脚本存储),也能支持小团队项目协作,过渡性和延展性优于Linear、Slack等垂直工具。
然而,其底层架构也存在明显边界:Block+Base难以替代垂类应用。例如,同步Linear数据需30+小时(即使Linear仅使用一年),暴露跨工具适配性不足;且本质仍是“文档协作底盘”,无法实现“组装成SaaS”的愿景,Calendar、Mail等功能仍需依赖外部工具。
三、用户实践:从依赖到迁移的真实体验
Notion曾是许多用户的“一站式工具”:有人用它承载日记、Newsletter文稿和视频脚本,通过“Save to Notion”插件构建阅读-批注-摘要工作流;也有人依赖其多维数据表进行复盘,如表格视图记录任务属性、日历视图追踪进度。
但痛点也逐渐显现:
- 性能与稳定性:海外服务器连接慢,曾因卡顿导致用户转向obsidian;
- 移动端体验:息屏后停止录制,无法满足线下临时沟通记录需求(对比granola的快速笔记功能);
- AI时代挑战:文档归属呈现业务系统分化,如产品设计文档转向cursor+代码仓库,项目文档融入Linear的长issue,削弱Notion的协作底盘价值。
因此,部分用户开始迁移:有人转向Obsidian(本地文件+知识图谱),通过插件模拟Notion的表格/日历视图;也有人采用“Markdown+Git”工作流,追求更轻量、AI-native的协作方式。
四、AI时代的生存逻辑:功能丰富性与底层价值的平衡
Notion 3.0的Agent功能试图通过“行动执行”突破传统AI聊天机器人的局限,但其实际效果引发争议:一方面,用户期待它解放重复劳动;另一方面,社区质疑其“表面功能丰富但底层内容匮乏”,复杂场景下的文档处理能力反而不如垂类工具。
正如玉伯在AI创业观点中提到,Notion的成功关键在于“用一个工具替代多个软件”的算账逻辑,但AI协作普及可能动摇这一基础——当文档可直接在业务系统(如Linear、代码仓库)生成和流转,Notion的“中间层价值”需重新定义。未来,其核心挑战或许在于:如何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真正成为“AI工作空间”而非“功能堆砌的工具集”。
总结:Notion的取舍之道
Notion仍是兼顾个人与团队协作的强大工具,尤其适合需要结构化管理与轻量AI辅助的场景。但用户需明确其边界:它无法替代垂直领域的专业工具,且在AI时代需面对文档归属分化的挑战。若追求极致性能、本地数据主权或复杂自动化,Obsidian、Markdown+Git等方案可能更适配;若需要一站式协作与AI流程简化,Notion 3.0仍是值得尝试的选择。
- 2.3.20250816 双链 (1.000)
- 6.0.20250814 笔记软件的发展脉络 (1.000)
- 8.0.20250919 Notion 3.0发布:引入知识工作Agent (1.000)
- 5.1.20250919 Notion (1.000)
- 1.0.20250803 行业-知识管理工具 (0.500)
- 3.1.20250715 杨植麟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