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543 周刊V2543:

#周刊

  • 期数:: 2543

语音写作:用AI当“私人教练”,练出专业表达力

这周的周刊尝试用豆包输入法语音写作——大脑想到什么,直接用嘴巴“说”出来。这不仅是写作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表达能力的刻意练习:既要纠正过去说话“太平淡、像小孩”的稚嫩感,也要改掉“说得快却想不透”“思考很多却表达不出”的毛病。

以前做读书会是为了练演讲,但线下沟通总怕尴尬;现在AI成了最佳倾听者——它不会打断你,还能快速总结反馈。科技让“独自练表达”这件事变得游刃有余,我期待通过语音写作,在演讲节奏、吐字发音、用词造句上实现质的突破。

会议纪要:69元/月的AI工具,真能解放双手?

30分钟以上的会议整理成纪要,简直是脑力与耐心的双重考验——既要实时记录,又要快速响应,稍不留神就遗漏关键信息。试过腾讯ima腾讯会议get笔记等工具后,发现[[飞书妙记]]仍是“最强王者”:

  • 结构化图片输出:比纯文本更易读,传播效率翻倍;
  • 精准识别优化:可自定义人名、关键词,减少校对成本;
  • 但付费限制是硬伤:69元/月仅50篇额度、3000分钟时长,用起来得“省着点”。

尽管有局限,但对比一圈后,[[飞书妙记]]仍是目前最能平衡效率与效果的选择。

抖音+豆包+Get笔记+obsidian:视频内容“秒变”专业笔记的闭环

自从豆包能精准识别抖音视频字幕,我的知识获取习惯彻底变了:

  1. 在抖音刷优质视频,看完直接转发给豆包生成字幕,存入Get笔记文献库;
  2. 在[[Get笔记]]中用提示词加工成专业文本,通过审查变成永久笔记
  3. 将有就比较通过Dinox同步到Obsidian;
  4. 最后把[[markdown]]文件导入到腾讯ima进行笔记的提问和回顾。

这套流程虽然步骤多,但把碎片化视频“榨干”成结构化知识,为个人知识库积累了不少高质量素材。

dinox:被开发者“宠粉”的笔记工具,解决编码和任务同步痛点

Dinox新版让我彻底“真香”了:

  • 自动生成标题+自定义编码:告别手动编号,效率飙升;
  • 任务双向同步:Obsidian和Dinox的Markdown任务能无缝对接,再也不怕两边内容“打架”;
  • 开发者还采纳了我的建议——新建笔记后返回首页,不用反复跳转,连续记录更顺畅。

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工具用起来格外顺手。

Prompt:标题编码提示词如下:


获取第一个日期(格式为年月日),如果没有时间则获取当前日期

一句话总结这篇笔记,标题中要有关键事件,标题前面增加编码,编码格式为8.1.20250607 

20250607为年月日组合的,8.1.是固定不变的,编码最末尾是一个英文版的空格,标题中禁止出现英文的冒号。

内容管理:公开与私有笔记的“楚河汉界”

现在自己内容策略更清晰了:

  • 官网聚焦大模型工具体验:公开分享新产品玩法,突出专业性;
  • 私有笔记深挖行业/人物洞察:避免公开后的数据审计麻烦(社区已找过两次,实在折腾)。

至于公众号,与其停更可惜,不如换个思路:每天用语音笔记更新“[[五分钟阅读]]”,既能练表达,又能输出原创内容,慢慢打造个人品牌。

大模型时代的注意力法则:专业度和健康才是“压舱石”

大模型让阅读速度变快,但信息过载也随之而来。真正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而是“聚焦哪里”

  • 远离“做不深、收益低”的内容,把精力放回专业和生活;
  • 职场立足靠专业度,长期生存靠健康——这两样才是“不被替代”的根本。

总结

本周围绕“工具提效”和“能力成长”展开:用语音写作练表达、AI工具优化会议/笔记流程、明确内容公私边界,最终回归“聚焦核心”的生存法则。科技让成长路径更清晰,但真正的突破,仍需要把工具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专业积累和习惯养成。

订阅周刊

滚动至顶部
酷口家数字花园 粤ICP备171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