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0251103 马化腾香港大学演讲:腾讯创业历程与互联网+时代的思考

#马化腾 #演讲记录

听播客::播放

马化腾香港大学演讲:腾讯创业历程与互联网+时代的思考

开场:谦逊背后的创业初心

各位港大同学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首先要感谢张文志教授和李国栋医生对我健康的关心——李医生邀请,我实在无法拒绝。

先和大家“管理预期”:我是工程师出身,口才不算擅长,今天就说些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刚才张教授的介绍有些“夸张”了——从深圳这个当年并非互联网核心的城市创业,其实异常艰难。我们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运气,更是团队:腾讯最初由五位创始人创立,其中四位是从初二到大学的同学,九年知根知底。企业发展难免争吵,但正因为这份信任,吵完第二天就能和好干活——信任感是企业扛过矛盾的基石

阴差阳错的创业起点:从BB机到QQ的通信基因

我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中学、大学都在深圳就读。当年深圳特区户口是“光环”——考去外地大学就会失去户口,阴差阳错留在了深圳。毕业后偶然接触计算机,跟着无线电系的同学进了润讯公司,做寻呼机(BB机)系统开发。

现在回头看,通信基因早在创业前就已埋下伏笔:润讯的6年,让我熟悉了“找人、联系人”的逻辑。当时BB机是主流通信工具,我们创业的第一款产品“网络寻呼机”(Internet Pager),本质就是“互联网时代的BB机”——和今天的微信一样,核心都是连接人与人。

早期挣扎:外包求生与“卖不掉”的网络寻呼机

大学毕业时我就想创业,先尝试组装电脑,结果华强北的“小学没毕业师傅”比我熟练,显然竞争不过;后来转向写软件,才算找到方向。但创业初期没VC,只能靠外包活下去:做网页、开发办公软件、甚至接游戏外包,赚微薄的钱养活团队。

转折点来自广州电信局的项目:他们想要一款类似ICQ的产品,我们没写一行代码就先做方案竞标,却因“没关系”失败。后来真的开发出系统,想卖给老东家润讯和Tom.com,对方却要求“日活3万用户”——我们去学校BBS一个个拉人,一天只能拉十几个,根本达不到。产品砸在手里,反而逼我们自己运营:为了让用户觉得热闹,我和团队得假扮女生陪聊,甚至换头像活跃气氛。好在我们的系统比同类产品稳定,用户慢慢多了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QQ。

上市选择:不追高估值,要和用户站在一起

2004年腾讯上市时,是国内唯一满足“三年盈利”、能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当时美国纳斯达克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香港只有十几倍,融资会少很多。但我们坚持选香港:希望投资者和用户在同一个市场,这种“同频”比短期估值重要

上市时股价3.7港元,融资仅6亿美元(投行曾说我们值20亿),但我一点不在意。很多公司纠结上市估值“差一口气”就推迟,其实很傻——先上岸,才有机会游得更远。如今腾讯股价已较上市时涨了200多倍,当年的选择反而让我们走得更稳。

移动互联网的生死时速:为什么腾讯必须做微信?

2012年前后,移动互联网浪潮突然颠覆一切:PC流量从80%跌到20%,手机成了主战场。移动互联网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诺基亚、微软等巨头因转型慢迅速掉队,Facebook上市后股价暴跌至700亿,也是因为移动战略被质疑。

腾讯当时已有手机QQ,为什么还要做微信?因为纯手机场景的产品逻辑,和PC-手机混搭完全不同。我们不敢怠慢,内部三个团队同时开发微信,谁跑赢算谁的——生死关头,荣誉不重要。最后广州邮箱团队胜出,成都团队差了一个月就错失机会。

那段时间全公司高管扑上去:深夜在微信群讨论体验,凌晨改代码,每天高强度迭代。对手赌我们“大公司动作慢”,但我们用“生死时速”证明:危机时刻,快一步是生,慢一步是死。微信上线后,业界说我们拿到了“移动互联网头等舱船票”,但只有我们知道,这张票是拿命拼来的。

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先做减法,再做生态

渡过移动转型关后,腾讯开始思考“互联网+”: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经济,必须和传统产业结合。但做加法前,先要做减法——我们花两年半调整组织,换掉近一半高管,卖掉搜索(给搜狗)、电商(并给京东),把自己从“什么都做”变成“做生态平台”,让合作伙伴一起创业。

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印证了这个趋势:互联网不是颠覆传统行业,而是用数字化工具帮它们升级。就像微信对通信行业的影响:初期运营商担心短信、通话收入下降,但数据业务增长更快——趋势挡不住,与其对抗,不如拥抱

结语

这场演讲回顾了腾讯从创业到转型的历程:从BB机系统到QQ的通信基因,从外包求生到移动互联网的生死时速,再到互联网+的生态思维。核心启示始终如一:创业靠信任与基因,生存靠危机意识与快迭代,发展靠生态与长远眼光。时代浪潮中,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永远的进化。

滚动至顶部
酷口家数字花园 粤ICP备171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