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与罗永浩的这场3小时深度对谈,堪称“创业者的真心话局”
既有小鹏汽车从“日销百台”到“年销翻倍”的绝地反击细节,也有对造车行业“血海战”的犀利预判,更藏着两位连续创业者对人性、管理与科技未来的碰撞思考。以下是这场对谈的核心洞察,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与行业观察展开:
一、小鹏的“生死调整”:90%部门换血,30%骨干流失的至暗时刻
2024年二季度,小鹏曾陷入“每天仅卖百台车,月销几千台”的绝境,合作伙伴销量已是其10倍。何小鹏形容当时“不变是必死,变错是速死”,最终对90%一线部门动刀,连核心骨干都流失了30%。为挽留团队,他曾连续请几十桌人吃饭打气,却发现“人心完全不可控”——那些被寄予厚望的骨干,不少还是选择离开。
这场调整的关键,是何小鹏从“董事长”回归“一线CEO”:亲自抓研发、供应链,甚至派亲信旁听部门会议,避免“表面执行”。他坦言,车企最忌讳“交付后才发现方向错了”,因此宁可在研发阶段“砍项目”——比如2024年推翻一款已投入24个月的车型,“硬件损失虽恐怖,但比交付后返工的‘巨伤’好得多”。
二、创业真相:合伙人、品牌名与“老实人”的生存法则
作为连续创业者([[UC浏览器]]、[[小鹏]]汽车),何小鹏直言“前三年创业失败,80%是合伙人找错了”。他以UC为例,早期核心团队“从起步到上市没换过”,关键在于“找对互补的人,且能共同成长”。而小鹏汽车的合伙人逻辑更激进:自动驾驶、机器人、飞行汽车团队需共享技术底座,比如“70%-80%的自动驾驶代码可复用”。
关于“小鹏”品牌名的争议,他透露曾被建议“改名可让销量翻倍”,但坚持用“Xpeng”出海——海外市场反而觉得“国际化”,国内则靠“一万遍熟悉”打破认知壁垒。罗永浩补刀:“小米当年也被说‘不高端’,但雷军熬过来了,品牌认知需要时间沉淀”。
何小鹏还自曝“老实人”的代价:大学时买二手电脑被骗,创业后因轻信合作方吃过亏。他总结防骗三招:“理解对方利益诉求、及时止损、换位思考”,但仍坚持“人本善”——“设定规则比猜忌更重要”。
三、行业“残酷预言”:5年剩5家车企,年研发500亿才够门槛
对造车行业,何小鹏抛出“淘汰赛”预判:“未来5年中国车企可能只剩5家,现在是‘血海竞争’”?核心原因是研发门槛太高:“想做AI领先车企?年研发至少500亿——300亿砸AI大模型训练,200亿搞硬件迭代”。他直言,很多车企“卖6-7万的车只赚一千块利润,本质是‘卖铁’”,而小鹏的研发费用是传统油车的“好多倍”?
关于车企老板“互怼又互站台?他解释:“车展一年发布150款竞品,你只要做到细分第一,所有攻击都会冲你而来”,而“隔空尊重”是无奈之举——“群众爱看吃瓜,躲不掉社交媒体”。罗永浩则对比手机行业:“手机厂商从不互相站台,但车企必须抱团,因为供应链、政策依赖度太高”。
四、未来布局:飞行汽车100万起售,曾邀罗永浩当“老大”
对谈中,何小鹏首次披露飞行汽车细节:2026年下半年开售,售价100万+,研发周期长达13年。这款产品曾想请罗永浩“掌舵”,罗永浩笑称:“若无债务99%会接手,但当时刚还完6亿,不想再冒风险”。
机器人项目同样激进:目标2026年量产L4级产品,能“陪人打惯蛋”,但训练成本超50亿/年——“小脑像自动驾驶高级版,大脑要处理720度环境感知,比汽车难10倍”。何小鹏坚持“技术复用”: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共享80%代码,但训练数据需单独跑。
五、创业者的“精神困境”:家庭陪伴缺失与“暴躁管理”
谈及创业代价,何小鹏直言“对家庭陪伴严重不够”,即使不做CEO时也如此——“企业做到中型规模就由不得自己,必须往大做”。[[罗永浩]]则分享“隔音门摔杯子”的经历:“开会失控时躲进办公室摔便宜陶瓷杯,医生说‘专摔贵的才是重症’”。
何小鹏补充:“以前以为发达国家政策更开明,现在发现中国主管部门最‘激进’——既管得住安全,又敢推动自动驾驶落地”。这种“务实的乐观”,或许正是两位创业者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
这场对谈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造车新势力的挣扎与野心,也映出了创业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术。正如何小鹏所说:“创业就是不断把‘不可能’变成‘试试看’,哪怕摔过跤,也要相信下一站能赢”。
- 3.1.20251027 何小鹏 (0.750)
- 1.1.20250711 企业-罗辑思维 (0.750)
- 1.0.20250803 行业-知识管理工具 (0.500)
- 2.1.3 思维模型-包围式学习法 (0.500)
- 6.4.20250816 数字花园-正在思考 (0.500)
- 5.1.20250914 微云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