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电影内容总结
威尔·亨廷的困境与成长
- 威尔拥有过人的数学天赋,却因童年阴影和自我封闭而拒绝发展。
- 他害怕亲密关系,担心被抛弃,宁愿选择逃避。
- 在西恩教授的帮助下,威尔逐渐打开心扉,开始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 他最终选择离开舒适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导师角色
- 蓝波教授:关注威尔的数学天赋,希望他发挥潜能,为世界做出贡献。
- 西恩教授:关注威尔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引导他走出阴影,拥抱生活。
友情与选择
- 查克是威尔的死党,理解并支持他的选择,希望他过上更好的生活。
- 威尔最终选择离开小镇,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寻找真爱。
主题
- 天才与平凡
- 自我封闭与自我成长
- 亲情、友情与爱情
- 人生的意义与选择
全文剪藏
《心灵捕手》
一直以来,我都期望以后的人生能只做两种事,一种是能给我带来钱的事,即解决生存问题;另一种是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要是这两者能变成一件事,那就最好不过了。作为一个懒人,我只奢望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如果能成为一个“老天爷赏饭吃”的天才,谁愿意去当一个工地搬砖的苦力呢?当我看到《心灵捕手》中的天才威尔拥有过人天赋却不愿兑现时,产生的情绪和查克是一样的:你再这样碌碌无为二十年,你不是对不起自己,你是在侮辱我们。
《心灵捕手》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主人公威尔是麻省理工大学的一名清洁工,如金庸的《天龙八部》所告诉我们的,最厉害的人物往往干的是清洁地面一类的工作。工作之余,威尔顺手解开了两道黑板上的数学题,这些题即使在麻省理工最优秀的一批学生看来也相当为难,因为出题的人是著名数学教授蓝波,获得过数学界的诺贝尔——菲尔兹奖章。威尔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蓝波的关注,他甚至屈尊前往清洁部,只是为了要一个威尔的联系方式。
威尔是一个孤儿,辗转过几个家庭借宿,受尽非人虐待。这些经历让他设立了过高的心理防线,成为一个问题青年。当教授找到他时,他正因为打架滋事和袭警而被关进监狱。蓝波将他保释出狱,并提出了两个条件:他需要和蓝波一起研究数学,以及每周看一次心理医生。
威尔对心理治疗相当排斥,他和好友查克等人经常光顾一些名校附近的酒吧,展现他“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引起了思凯兰的注意,也让他击溃了五个心理医生,于是蓝波不得不去求助他的大学室友,一个名叫西恩的心理学教授。
《心灵捕手》出彩的地方在于影片的台词,好的句子使书成为一本好书,也让电影产生了画面之外的阅读体验。在与西恩的心理治疗中,那场湖边谈话令人影响深刻。西恩对威尔说:“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和你谈论战争,你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
不论是阅读还是看电影,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经验,都是经由别人传递给我们的二手体验。欣赏一本书或一幅画,谈论“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真正的“境”,那是我们想象加工的产物,高密县并非像莫言笔下那样神秘魔幻,《最后的晚餐》也只是达芬奇的个性创造。生命的局限使我们不得不囿于更多的“二手体验”,对于威尔来说,这也是一种“天才困境”,他能靠自学的知识轻而易举地解决在旁人看来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当生活的困境不能与书本里的答案一一对应时,他不得不把自己封锁起来。
湖边谈话过后,西恩浪费了好几次治疗时间,为的只是等威尔开口讲述他的遭遇。西恩从蓝波那了解到威尔的天赋和经历,甚至会从法官那得到威尔的报告,然而人终究不该被一串形容词加一串数据概括。王小波在谈论“尊重”时说,尊重即是把一个人当做人,而不是物来对待。当西恩对威尔说“我不能借助任何书本来认识你,除非你想谈谈你自己”时,也是关于“尊重”的极好诠释。
终于,威尔和西恩谈论起了自己的爱情,谈到了思凯兰,谈到由于害怕了解到她的不完美而害怕与她继续发展。他会发现她没那么聪明有趣,而她也会发现他身上的缺点。西恩不以为然,讲起了他去世的妻子。她经常在睡梦中放屁,把自己臭醒,她不完美,缺点很多,她也了解他身上的全部缺点,“每个人都不完美,问题在于你们是否完美地适合。”
思凯兰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去斯坦福深造,她邀请威尔和他一起去加州,但是威尔拒绝了。威尔是一个孤儿,生下来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被亲人抛弃,这种危机感始终缠绕着他,他是一个在害怕和恐惧中成长的少年,他的生存逻辑让他觉得思凯兰注定要嫁给一个成功人士,而他只能成为一个过渡男友,他害怕被抛弃,唯一的办法是在抛弃之前就独自离去。
从中可以得知关于人生的困境,人们总是在根据过去的遭遇和经验做出决断,吃第一瓣橘子的时候嚼出了桔子籽,因而判断这是一只带籽的橘子,于是吃下一瓣时你开始细嚼慢咽。然而生活不是玩推理游戏,我们没法依靠经验就能认为推断出了事物的结果。
在我看来,威尔的天赋恰恰是一种带有安全感的庇护,他喜欢数学,但并没有表现出极度迷恋的态度,甚至拒绝了几份与其相关的优质工作,西恩问他:“哪里都能当清洁工,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一流高等学府?在夜里演算世上只有两个人会的方程式?”在威尔的潜意识中,他明白数学不会抛弃他,数学是不变的真理,精于演算的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然而用这种理论面对生活时,他却四处碰壁。生活比数学令人难堪的地方在于,并不是每一道题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亘古不变的答案。
在威尔的成长过程中,两位导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份,蓝波希望威尔发挥天赋,而西恩希望威尔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前者更关注人生的意义,而后者重视人生本身。剧本显然对西恩的角色更有倾向性,而在蓝波把威尔从监狱里救出来时,他便从未把威尔当做一个真正的孩子来对待,他看到的是天才被埋没的惨剧,是兴奋的数学理论,是下一个拉马努金,而不是一个“狂妄的被吓傻的孩子”。蓝波对西恩说:在1905年有很多以研究宇宙闻名的教授,但是改变世界的却是个趁闲暇时间研究物理的26岁专利局工作员,想象一下要是爱因斯坦每天喝得烂醉如泥,我们会失去多少东西?蓝波像一个牌局中围观的群众,他看到威尔手中握着一副好牌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旁观者的兴奋,即使不能代替他上场,也绝不能眼睁睁地看他放弃这样的财富。
影片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他的好友查克,查克是威尔的死党,是围绕在天才身边的普通人。威尔的理想生活是一种小镇青年般的志向,每天和死党混在一起,去酒吧喝酒,看棒球比赛,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到他们变老,而他们的孩子也会成为好朋友。直到有一天,查克向威尔袒露心迹:如果二十年后你还在这里,我会宰了你。你拥有我们没有的天赋,我们会不惜一切交换你所拥有的,你拥有百万奖券,却窝囊得不敢兑现,你在这里待二十年是侮辱我们。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男人间的友情只是影片的主题之一,比起一些以此为中心而长篇大论的片子,这个侧面所凸显的力度也不遑多让:虽然我们玩得很好,但是我希望你离开这儿,我希望你过得更好,如果有天你离开了,不用跟我打招呼,我知道你去干什么了。
影片最后,查克去敲威尔家的门,没人应答,透过窗户发现里面空空荡荡,一阵困惑之后,查克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满意地笑了,张开双臂,兴奋地回到车上,他终于实现了他一天中最棒的时刻。而西恩也发现了威尔留给他的字条:“如果教授问起工作的事,跟他说抱歉,我要去找那个女孩了。”镜头切换,威尔正驾驶着朋友送给他的组装车,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冒险旅程。
《心灵捕手》是一部太过美好的电影,回到现实,我们未必有查克这样的好友,也没有西恩这样能打开心灵的导师,更别提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的能力。而我们却在经历威尔所经历的:被人抛弃,不敢接近,害怕生活中的变数,逃避高明的处世哲学。我在书店看到过一本书,书名是《人生的意义》,一个外国作家写的,这种武断的论调令我钦佩,当谈论“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其实已经盲目地确认了另一个命题,即“人生确实有意义”。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还仍然处于摸索的状态,藉由生活的教训与经验,偶尔拿出些勇气,试图寻找出一条万无一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