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 1905年,任庆泰和刘仲伦拍摄京剧《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诞生。
- 百年间,电影创作依赖个人才华,缺乏工业化体系。
工业化开端
- 1991年,《大决战》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开端,首次建立全产业链制拍标准。
商业大片时代
- 新世纪初期,[[张艺谋]]等导演通过《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追赶好莱坞。
- 特效外包和技术团队外聘暴露产业链短板。
自主产权崛起
- 2014年,青年导演访学好莱坞,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
- 《流浪地球》借鉴《大决战》经验,整合7000人团队,建立行星发动机数据库。
- 《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展现中国电影工业自主产权。
技术革新
- 《流浪地球2》和《哪吒2》运用AI驱动的虚拟制片系统,迈入人机共生新纪元。
- 电影技术应用于医疗、航空、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反哺能力。
国际标准制定
- 2023年,中国主导制定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国际标准,参与定义未来影像规则。
总结
- 中国电影工业从学习者、追赶者演变为标准制定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全文剪藏
1天斩获4.86亿票房,打破中国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9天突破57.76亿,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历史第一。12天观影人次突破1.6亿,登顶中国电影观影人次榜。13天累计票房突破83.53亿,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榜前30的亚洲电影。16天狂揽100亿,创下最快突破百亿票房的纪录,正如其名。
《哪吒之魔童降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地球的东方到太平洋的西岸,席卷全球银幕。支撑这场滔天巨浪的,是深海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洪流。3274个标准模块、1900个特效镜头、187家制作公司的共同参与,以及4000多名技术人员长达5年的打磨,为这场中式美学史诗的跃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动力。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电影工业的自主产权。
什么是电影工业化?简而言之,电影工业化有三大标准:明确且专业的分工、每一步都有操作方式的流程管理,以及可积累且可复制的技术与经验沉淀。如果你觉得复杂,只需记住一个熟悉的名字——好莱坞。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需要不断超越的榜单中,几乎全是好莱坞的作品。正是由于工业化体系的加持,好莱坞才能规避创意与灵感的波动,在保证出品基准的前提下,赋予天才和大师们更高的上限。
中国电影工业的自主产权之路,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初见曙光,既有自我发愤的努力,也有借鉴好莱坞的经验。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旁的露天广场,老板任庆泰和照相技师刘仲伦,用一架木制手摇摄影机,耗时三天,为正值60岁寿辰的京剧名家谭鑫培,拍摄了一组京剧《定军山》的影像。中国电影由此在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诞生。
此后百年间,我们虽拥有过《马路天使》中的民国上海,《大闹天宫》中的手绘猴王,《少林寺》式的实景武打,以及《红高粱》中窑洞造酒的狂野回忆,但每个剧组更像独立的手工作坊,导演则如同部落的酋长。依靠个人才华弥补体系上的缺陷,是中国电影前工业化时代的普遍创作图景。直到1991年上映的系列电影《大决战》,中国电影工业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开端。
这部单日调度超过15万群演的鸿篇巨制,不仅在技术与艺术上成为中国式特效大片的启蒙者,更以严谨的实地场景构建和首次尝试建立的全产业链制拍标准,成为众多电影人和影迷心目中的永恒经典。它如同一颗种子,后续的许多故事都或多或少带有它的基因。
当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1998年,《泰坦尼克号》以3.6亿票房占据中国年度总票房的三分之一。杰克与露丝的爱情故事影响了无数中国年轻人。数字特效打造的冰山沉船场景,也让刚刚步入商业化时代的中国电影人首次目睹了成熟工业体系的碾压。
新世纪到来之际,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人,用中国式的商业大片开启了追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征程。《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等一系列大投入、大制作的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年均增长近20%的背景下,似乎预示着中国电影即将迈入工业化时代。然而,揭开华丽的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在的苍白:特效几乎全部外包,技术团队大量外聘,产业链的致命短板被无限放大。当时的张艺谋曾表示,若给予足够的预算和资源,他也能拍出类似《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电影。
中国式商业大片在工业体系的漫长征服过程中,展现了如英雄般的勇气与互助精神。正如那句台词所言,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相比,便不再是痛苦。
2014年,一群青年导演在电影总局的组织下前往好莱坞访学,其中包括陆川、宁浩、陈思诚,以及正准备筹拍《流浪地球》的郭帆。当《流浪地球》即将被拍成电影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曾一度充斥着各种质疑的声音。当时,几乎没有影迷相信中国团队能够驾驭电影工业的明珠——科幻片。即便在好莱坞有过经历的郭帆也缺乏信心。中国电影工业与好莱坞的差距巨大,尤其在科幻片领域。他不禁感慨,我们还在骑自行车,而别人已经开上了法拉利。
然而,相比张艺谋等前辈,郭帆在2017年正式开拍《流浪地球》时,幸运地拥有了以工业基础硬实力填补经验流程软差距的机会。在《流浪地球》中,工业克苏鲁与基建狂魔的潜力开始在电影行业崭露头角。大量使用的3D打印、激光雕刻和CNC数控机床等制造业技术,使所有道具具备了实用性。影片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设备,也能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某些龙头企业中找到现实原型。
在青岛的拍摄基地,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组成的电影工厂,配备了水流速度可调系统、虚拟拍摄棚的实时场景渲染系统,以及足以支撑行星移民计划这一宏大命题的道具仓储系统。为了弥补经验与体系化流程上的不足,郭帆借鉴了前辈的经典电影《大决战》。30年前,这部电影通过调动15万群演,为中国电影工业播下了全产业链标准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再次焕发光彩。
《流浪地球》正式借鉴并改进了《大决战》的作业方式,成功整合了7000人的团队,完成了327个城市的实景测绘,建立了行星发动机数据库,联合117家特效公司组建技术联盟,并进行了249次单镜头修改,创下了流程化作业的新纪录。
当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时,我们迎来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不仅有《流浪地球》,还包括《大圣归来》《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已经成为银幕上的亮点。这些电影虽然题材各异,口碑褒贬不一,但历经30年,个体的思考终于衍生出群体的答案,而新的征程也即将来临。
在《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的9万公里钢索渲染,每一帧需要200小时的算力,而《哪吒2》每秒渲染时长也达到了20小时。当我们领略星际迁徙的寰宇奇景,感受海底妖族与仙界大军对撞的磅礴气势时,由AI驱动的虚拟制片系统已开始运用算法编写分镜,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补帧,后期特效贯穿至拍摄环节,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正式迈入人机共生的新纪元。
不仅如此,当电影制作中的肌肉模拟系统被应用于医疗手术训练,电影级渲染引擎助力国产大飞机空气动力学测试,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赋能智能工厂机械校准时,一直作为技术输入者的中国电影,也开始展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反哺能力。
电影工业从来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大国科技的有机分支。2023年,由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导制定的数字影院立体放映技术标准,成为首个由中国牵头的国际电影技术规范。这项突破不仅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更意味着我们开始参与定义未来影像的语法规则。
中国电影工业已从过去的学习者、追赶者,逐渐演变为最重要的标准制定者。回顾这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历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了开眼看世界的懵懂、生逢乱世的迷茫、一往无前的孤勇,以及自我证明的渴望。
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虽长,但已可坦荡前行。如何评价这段波澜壮阔的旅程?或许哪吒的那句独白恰如其分。
来源
- 来源: 10分钟,100年,一场中国电影的工业史诗_哔哩哔哩_bilibili
- 作者: #准备好了就开麦 [[准备好了就开麦]]
- ob地址:笔记
- 清单-电影-2024豆瓣高分电影清单 (1.000)
- 清单-中国动画电影 (1.000)
- 黑客帝国 (1.000)
- 黑夜传说 (1.000)
- 票房 (1.000)
- 剪藏-城市-上海:长江泥沙减少上海的扩张速度有所放缓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