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8.1.20250907 Figma创业史:从退学少年到676亿市值设计革命

#figma

ai播客::详情

Figma创业故事:从退学少年的"不可能"到676亿市值的设计革命

一、跨界少年与技术极客的相遇:颠覆的种子

Figma的故事始于两个"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创始人Dylan Field和联合创始人Evan Wallace。Dylan自幼展现跨界天赋:6岁学代数,高中参与机器人竞赛,大学期间在LinkedIn、Flipboard实习时便对协作工具的低效感到不满。而Evan Wallace则是计算机图形学专家,两人在布朗大学相遇后,被WebGL技术(浏览器渲染2D/3D图形的能力)点燃了"在浏览器里做协作版Photoshop"的疯狂想法。

2012年,Dylan从布朗大学退学,与Evan一起申请到Thiel Fellowship(泰尔创业奖学金)的10万美元资助,正式创业。最初他们想做无人机软件和计算机摄影,但在与设计师交流中发现:当时的设计协作还停留在"文件通过Dropbox传输、版本命名混乱(如’终稿v3final.jpg’)“的原始阶段。这让他们决心转向"浏览器原生设计工具”——一个被投资人认为"像用扫地机器人造摩天大楼"的不可能任务。

二、从混乱到聚焦:砍掉80%功能,找到"关键力量"

创业初期的Figma曾陷入"什么都想做"的陷阱:团队开发过图像混合、3D建模、照片编辑等功能,甚至花一周做了个"备忘录生成器",被Dylan称为"Figma最糟糕的一周"。投资人放弃种子轮投资,团队陷入危机。

2013年,Dylan召集全员闭门会议,砍掉动画、三维设计、喷漆等非核心功能,聚焦界面设计——这一决定被他称为"Figma的关键力量"。他们要解决的核心痛点是:设计师来回发文件导致的版本冲突,以及"打开项目发现自己改的是两天前旧版本"的绝望。

技术上,Evan Wallace独自完成了"相当于顶级大厂数百人工作量"的突破:用WebAssembly+WebGL构建完整渲染引擎,让浏览器能流畅运行复杂设计工具。这是全球首个大规模应用WebAssembly的App,为后续实时协作奠定了底层基础。

三、关键人物与里程碑:从Beta版到独角兽

  • 产品化破局:2015年,Dylan邀请Adobe前产品总监Sho Kuwamoto加入,解决"技术好但产品化难"的问题,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 里程碑事件

    • 2015年12月:Beta测试版发布,Dylan公开叫板Adobe:“他们不懂协作,Creative Cloud只是个云存储”;
    • 2016年9月:推出多人实时协作功能,设计师首次能像用Google Docs一样"多人同时画同一画布";
    • 2017年7月:启动商业化订阅,首笔付费客户来自微软——对方直言"免费产品不敢用",倒逼Figma找到真正的付费场景;
    • 2020年4月:D轮融资后估值达20.5亿美元,成为独角兽,此时用户已覆盖95%的财富500强企业。

四、200亿收购风波与逆势上市:从危机到巅峰

2022年9月,Adobe宣布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试图扼杀这个"颠覆者"。但这场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软件收购案,因反垄断审查在2023年12月终止,Figma反而获得10亿美元"分手费"。

危机后的Figma加速进化:推出AI工具Figma Make(文本生成原型)、Dev Mode(开发者代码导出),并构建"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者"跨角色生态。2025年7月31日,Figma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暴涨250%,市值达676亿美元,超过京东百度,成为"设计工具界的苹果"。

五、创业哲学:用"协同"重构行业,用"开放"对抗巨头

Figma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设计民主化"的坚持:

  • 打破专业壁垒:简化界面让非设计师也能上手,社区超100万免费模板/组件,普通人也能做封面、简历;
  • 网络效应驱动:设计师邀请产品经理、开发者加入协作,形成"一人用→全团队用→全公司用"的增长飞轮,Uber从1个团队到90%设计迁移只用了1年;
  • 技术信仰:Evan Wallace曾说"浏览器不是性能瓶颈,只是没人认真做过"——这种对底层技术的偏执,让Figma在AI时代仍能以"协作平台"定位不可替代。

如今,Figma已从"在线设计工具"进化为"前端协作操作系统",1300万月活用户中2/3是非设计师。它的故事证明:真正的颠覆从不源于跟风,而源于对"用户未被满足的痛苦"的偏执解决——正如Dylan所说:“我们不是在做工具,是在让设计从’孤岛创作’变成’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