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剪藏-河流-黄河:黄河水量变化与治理措施

#黄河 #视频笔记

黄河水量变化与治理措施

黄河水量历史变化

  •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1972年至2000年间曾出现19次断流现象。
  • 历史上黄河水量充沛,夏商时期壶口年径流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
  • 西晋时期,壶口年径流量跌破500亿立方米,清代降至约300亿立方米。

水量下降原因

  • 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干旱,降水量持续减少。
  • 人类活动导致草原和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

水量减少的影响

  • 泥沙淤积导致河道堵塞,增加黄河泛滥风险。
  • 河流通航能力下降,阻碍北方交通事业发展。
  • 灌溉水源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

近代黄河水量变化

  • 1919年至1979年,黄河兰州段平均流量约为326亿立方米,花园口段增至563亿立方米。
  • 1956年至1979年,黄河下游年净流量突破600亿立方米。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过度抽取水资源导致上游水量充沛,下游水量稀缺。

水量季节分配不均

  • 黄河流域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至9月,冬季水资源短缺导致断流现象。

治理措施

  • 2000年左右,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夏季蓄水防洪,冬春季节为下游输送水资源。
  • 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陕西省从13%提升至23%。
  •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通航工程需建立在中上游生态治理基础上。
  • 考虑从西南地区调水至黄河上游,补充水资源。

治理黄河的长期性

  • 治理黄河是一项千年大计,需持续努力。

全文剪藏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1972年至2000年间,黄河曾出现19次断流现象。如今,得益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断流现象已不再发生。然而,黄河水量稀少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历史上,黄河曾是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在夏商时期,中国气候温暖湿润,黄土高原上遍布森林。当时,黄河在壶口的年径流量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黄河中游还有汾河、无定河、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汇入,总流量十分可观。然而,黄河的水量在历史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大约在西晋时期,黄河在壶口的年径流量已跌破500亿立方米,到了清代则降至约300亿立方米。

黄河水量的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干旱,降水量持续减少;二是人类活动导致草原和森林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前,黄土高原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到了清朝,这里已变成光秃秃的荒漠。森林的减少导致土地蒸发量增加,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进而使黄河的径流量减少。

黄河水量的减少对北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首先,水量减少导致泥沙淤积,进而引发河道堵塞,增加了黄河泛滥的风险。自汉代起,黄河因泥沙淤积导致改道频率增加。此外,水量减少使河流通航能力下降,阻碍了北方交通事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动力。第三,黄河水量减少,导致其为周边农业区提供的灌溉水源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至明清时期,黄河已失去航运能力。

为了避免黄河泥沙进入大运河,古代特意将大运河与黄河分离。然而,近代黄河两岸的用水量相对较小,因此黄河尚未出现断流现象。1919年至1979年,黄河在兰州段的平均流量约为326亿立方米,至花园口段则增至563亿立方米。1956年至1979年,黄河下游的年净流量突破了600亿立方米。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黄河两岸的用水需求日益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抽取,黄河干流出现了上游水量充沛而下游水量稀缺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黄河入海口的流量为575亿立方米,至70年代降至313亿立方米,到90年代仅剩187亿立方米。

上游生态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水量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黄河流域6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这也是北方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季节。因此,这一时期的黄河水能够较为顺畅地流入大海。冬季,北方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各省纷纷从黄河取水,导致黄河出现断流现象。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为何未再出现断流现象?这主要得益于中游大型水库的建设。2000年左右,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在夏季,小浪底水利工程进行蓄水,防洪措施有效降低了黄河下游的洪涝风险。在冬春季节,小浪底水库持续为下游地区输送水资源。如此,黄河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季节性调配。

然而,仅依赖水库仍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水资源问题,必须从生态层面入手。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显著提升。70年前,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如今,山西省的数值已从2.4%提升至23%。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还远远不够。

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通航工程等必须建立在黄河中上游生态治理的基础之上,否则无从谈起。此外,可以考虑从西南地区调水至黄河上游,以补充黄河的水资源。治理黄河是一项千年大计。治理黄河的工程量巨大,必须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努力。

来源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