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546 周刊V2546:Codebuddy自动部署GitHub项目&豆包输入法支持自定义工具栏

#周刊 #mp

听播客::播放

8.1.2546 周刊V2546:CodeBuddy自动部署GitHub项目&豆包输入法支持自定义工具栏

一、豆包输入法:从「识别痛点」到「定制化效率」

作为日常高频使用的输入工具,豆包输入法的迭代让我看到了「小工具大改变」的可能性。最新版本支持工具栏自定义,可将语音输入、常用词、剪贴板固定到显眼位置,甚至能选择靠左/靠右布局——这个细节对左利手用户太友好了!

最惊喜的是强化记忆功能:输入英文专有名词(如 Codebuddy、utools)时,添加到常用词后能秒识别;即便识别错误,手动修改一次就能「记住」你的习惯。比如我多次纠正「Dinox」的拼写后,输入法再也没闹过乌龙。

不过仍有两大痛点:剪贴板无法提取链接/数字,导致粘贴长文本时总要手动删改;Mac 端只能用豆包 app快捷键(如 Command+A)实现语音输入,期待早日推出原生桌面版。

|800

二、Codebuddy :「自然语言编程」初体验

过去总觉得「编程是专业人士的事」,直到用 Codebuddy 实现了两个「不可能任务」:

  1. GitHub 项目秒部署:丢一个开源地址(如新闻抓取工具 trendradar),自动生成可双击运行的文件,依赖安装全程无需手动干预。
  2. 飞书多维表格对接: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 直接生成代码,只需在飞书开放平台简单配置,就实现了新闻数据自动入库——全程没写一行代码!

搭配 Utools 的文件搜索插件,双击即可调取 Codebuddy 生成的命令,这种「AI 写代码+工具秒启动」的组合,让效率直接翻倍。

后面通过[[Launchd]]设置了每小时执行一次,减少了手动操作,也保留的手动操作。配置了飞书机器人进行提醒,采用增量模式,每次发现新的新闻,会记录到飞书多维表格,并通过飞书群进行提醒。

三、obsidian知识管理的「防坑指南」

作为重度用户,踩过两个典型坑:

  • 同步冲突:通过 templater 插件设置「不同步属性」,避免第三方工具覆盖已发布到官网的笔记。
  • mermaid代码渲染异常:Mermaid 图表同步到官网后手机端不显示,最终选择「PC 端优先」方案——毕竟这类图表在我的知识库占比不足 5%。

另外,精简了五彩插件和dinox同步到obsidian的模板,只保留 title、tags、note ID 三个核心属性,反而让同步更稳定。

四、大模型反思:「工具依赖」还是「能力进化」?

试用多款大模型后,我深刻体会到Claude的强大 :GLM 虽模仿其交互,却会把代码改错导致多次回退;ChatGPT 5.0-Codex 在复杂逻辑上也明显逊色。

这让我思考:当 AI 能帮我们写代码、部署项目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或许是「定义问题的能力」——比如我用 Codebuddy 修复 Obsidian 标签冲突时,先明确「只改报错代码不碰标签体系」,才避免了返工。

总结

从输入法的「记忆优化」到 AI 工具的「自然语言编程」,这些探索本质上是用技术放大个人能力边界。但工具终究是手段,保持「发现痛点→拆解需求→组合工具」的思维,才是效率提升的关键。未来会持续测试豆包输入法的剪贴板功能迭代,以及 Codebuddy 与 Obsidian 的深度联动可能。

订阅周刊

滚动至顶部
酷口家数字花园 粤ICP备171400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