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省份-四川:揭秘四川人嗜辣的根源

#四川 #视频笔记

[[四川]] [[辣椒]]

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四川省人民对辣椒的热爱及其背后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原因。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述:

  1. 辣椒与省份

    • 多个省份以辣味闻名,但四川省尤为突出,川菜以其麻辣鲜香闻名全国。
  2. 历史记载

    • 徐新瑜在《蜀地文件录》中提到四川人对辣椒的喜爱,这种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晋时代。
  3. 地理环境

    • 四川盆地的湿润气候和水汽丰富,导致人们为了除湿而倾向于食用辛辣食物。
  4. 饮食习惯

    • 四川的“蜀犬吠日”现象说明了日照稀少,因此人们通过吃辣来驱寒除湿。
  5. 社会因素

    • 古代四川因盐铁专卖政策导致盐价高,人们寻找其他调味品来替代食盐,辛辣味因此流行。
  6. 辣椒的历史

    • 辣椒是明清时期从美洲传入中国的,最初作为观赏植物,后来成为辣味调料。
  7. 替代品

    • 在辣椒传入之前,四川人使用大蒜、花椒、猪肉、生姜等调味料来获得辛香效果。
  8. 辣椒的传播

    • 辣椒的传播与海上贸易有关,称为海椒,四川省因其移民浪潮加速了辣椒的普及。
  9. 文化符号

    • 吃辣已成为四川的文化符号,成为身份的象征。
  10. 健康提醒

    • 文章最后提醒读者吃辣需谨慎,不必强求。

这篇文章通过对四川人吃辣习惯的深入分析,展现了这一习惯是如何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

全文剪藏

中国哪个省的人最能吃辣?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云南的小米辣闻名全国,贵州的胡辣椒香气扑鼻,湖南是辣条之乡,江西更是直接将辣椒做成了零食。然而,无论答案有多少个,有一个省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

四川省的四川人喜欢吃辣,几乎已成为一种刻板印象。不吃辣似乎就不算四川人,而川菜也确实以其麻辣鲜香征服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味蕾。在中国的一个城市,人们可能找不到贵州火锅,也可能找不到香菜馆子,但找不到川菜的可能性极低。地图上的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近代人徐新瑜在他的《蜀地文件录》中感叹道:“辣椒,各省皆有,唯川人食椒极辣者,钱没饭,没菜,非椒不可。”可见四川人对辣味的喜爱已深入骨髓。这种喜爱并非始于近代,而是从古至今,至少在魏晋时代就有吃辣的记载。

欢迎回到《地缘志》,我是胖鼠的配音沙琪玛。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人甚至将沙琪玛做成了辣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人吃辣的习惯与四川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横断山脉的阻隔,西南地区山谷纵横,使得汉代大开拓者张骞也难以开辟通往印度的道路。大娄山位于东南,导致夜郎国王情报闭塞,成为孤陋寡闻之人。乌山紧锁东门,长江奔流至此化作滚滚江水,冲出秀丽绝伦的三峡。东北部平行邻谷拔地而起,宛如一道道坚固的城墙,将四川牢牢护住。更有秦岭和大巴山横亘北方,使得飞鸟也难以逾越。

一代贤相诸葛孔明也曾为蜀道的艰险所困扰,最终心系武藏园。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此留下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这群山环抱之中,便是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在相对低洼的盆地平原中,分布着岷江、涪江、嘉陵江、岷江,以及它们共同的归宿——长江,密集的水网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高山的封锁使得水汽难以逃逸,再加上来自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季风交替影响,四川盆地因此成为了湿润的“海洋”。在时代的变迁中,水始终是这片土地的主角。

四川素有“蜀犬吠日”之说,意指当地雨水充沛,日照稀少,以至于太阳出现时,狗都会吠叫。虽然这一说法略显夸张,但四川的江水量确实丰富,尤其在秋季,气象学上称之为“华西秋雨”。

如此潮湿的环境对四川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除湿,人们倾向于食用辛辣食物,这与寒冷时想吃火锅的道理相似。辛辣食物确实能够达到驱寒除湿的效果。这便是地理条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也是一种自然选择。

有一道经典菜肴名为蒜泥白肉,许多观众可能都品尝过,但未必知晓这道菜原本是东北的名菜,称为跳神肉。其做法颇为简单,仅需将猪肉用白水煮熟,无需添加调料,品尝其原味。食用时蘸取酱油和麻油即可。

然而,当这道菜传入四川后,仅如此食用显然不够过瘾,于是加入了辣椒红油和蒜泥,一口下去,香辣无比,令人神清气爽。不过,这或许会引发一些观众的疑问。

古代为何没有这么多人喜欢吃辣?除了自然因素外,四川人吃辣还有一条重要的社会因素,即自古以来的时间短缺。众所周知,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便成为沃野千里的重要粮食产区。只要不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们便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在四川,每顿最为满足的主食是大米饭。然而,光有大米饭是不够的。即便是日本的米饭仙人,也需要一些配菜来点缀。古人无法观看英雄联盟比赛直播,因此他们只能寻找一些有味道的食物来下饭。那么,什么食物有味道呢?

盐的问题也正源于此。尽管古代产盐量并不少,但自春秋时期管仲起,盐铁专卖便成为历代统治者财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姓若想获得盐,必须在官府的垄断下高价购买。盐的魅力实在太大,民以食为天,饮食中怎能缺少盐?因此,即便封建统治者采取了高压管制,古代仍有众多食盐贩子,足见百姓对食盐的需求之迫切。

自然也会有很多盐贩。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前蜀的君主王建就是盐贩出身。实在买不起盐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寻找其他适合下饭的调味品了。这时候,能够刺激舌尖、让人口舌生津的辛辣味便起到了代替食盐的作用,成为了千家万户的“干饭神器”,相当于老干妈辣椒酱的低配版。而两广、江浙等沿海地区食盐更容易获取,自然也就不需要这种低配。

说到辣椒,肯定有同学会问,辣椒不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吗?那之前没有辣椒的时候,人们怎么吃辣呢?其实不必担心,就像去不起希尔顿,还可以去沙县小吃;喝不起茅台,还可以喝老白干;开不起奥迪,还可以开奥拓;买不到左手,还可以买牙膏一样,人们总能找到不错的替代品。

四川历史悠久。历史上,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几经变迁,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华阳国志》中所总结的“尚滋味,好辛香”。在没有辣椒的年代,这种辛香从何而来?在四川,主要依靠四种调味料:大蒜、花椒、猪肉、大蒜无需多言,连僵尸都要绕道而行,绝对担得起“心”这个字。自从大蒜被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后,便逐渐成为百姓的重要调味料。当然,也有人不仅仅将其视为调味料。宋代的典籍中记载了一些唐朝时期蜀人食用大蒜的小故事,从中可见一斑。

著名诗人范成大留下了重量级的评论,称蜀人耗时胜算,臭不可闻,其味之大无需多言。再谈花椒的滋味,别人或许不知,但秦始皇必定深有体会,你吃也会感到麻。历史上,四川本就是花椒的重要产地之一,因此吃花椒再正常不过,这下真是蜀麻了。

想当年,我国著名的盖饭达人曹操在与多拉佐茨玩《分手厨房》时,看着佐茨为他准备的肥美鹿鱼感叹道:“记得鱼很无蜀中生姜。”当然,大家都知道生姜最厉害的还是其调味作用。有了生姜,食材的味道便不再单调,辣椒又算得了什么?先点菜吧。

可能不少人都知道,但用来食用的食茱萸恐怕就比较陌生了,甚至可能都没听说过。其实,这才是四川人在辣椒之前最重要的辛辣调味料。以一己之力破坏洛阳物价的佐茨,在《蜀都赋》中就提到过蜀人会种植茱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记载了四川人将食茱萸的果实捣碎。

在辣椒传入之前,古人通过使用胡椒、碧拔、菊、蒸芥末等多种调味料来获取辣味。因此,无需担心古人无法品尝到辣味,方法多种多样。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辣椒从新大陆漂洋过海,最终抵达了中国。

然而,辣椒的强烈味道与其火爆的味觉体验形成鲜明对比。最初传入中国时,辣椒并非用于调味,而是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花圃。其鲜艳的红色与绿叶相映成趣,确实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关于辣椒的记载,几乎都会注明其味辣。许多人已经品尝过,最晚在明末的文献中便提到辣椒可以替代花椒,说明当时人们已学会用辣椒作为辣味调料,只是尚未普及。毕竟辣椒的辣味较为强烈,一般人,尤其是辣椒刚传入广东时,难以适应。

辣椒逐渐传入西南各省,为这片嗜辣地区带来了新的风味。由于辣椒是通过海上贸易传入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将其称为海椒。至于广东省,虽然辣椒并未广泛流行,但四川省作为移民大省,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加速了辣椒的传播。

辣椒与四川这对相见恨晚的灵魂伴侣终于走到了一起。凭借种植规模大、经济成本低、调味使用方便、辣味强烈等全面优势,辣椒迅速取代了食茱萸在四川人饮食中的地位。如今,四川人中可能十有八九都不再知晓食茱萸为何物。

吃辣已成为四川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四川人身上不可或缺的标签。假如一个四川人在聚餐时不能吃辣,好友们便会调侃其为“假四川人”。相反,若一个广东人特别能吃辣,甚至在吃火锅时不点鸳鸯锅,便很可能被冠以“精神四川人”的称号。

在烹饪技艺已极为丰富的今天,四川人依旧对辣椒情有独钟。这不仅源于地理与历史因素,更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吃辣来彰显身份,已成为四川人的一种常见方式。当然,关键在于辣椒本身的美味。不过,我们仍需提醒,吃辣需谨慎,无味则不必强求。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视频制作不易,您的点赞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我们下次再见。

来源: 祖宗严选的滋味?四川人为什么这么爱吃辣?【速览中国】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 #地缘志 [[地缘志]]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