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剪藏-俄罗斯-戒酒运动屡次失败:伏特加文化难撼动

#俄罗斯 #伏特加

俄罗斯与伏特加的文化与历史

伏特加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

  • 伏特加被视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水”。
  • 俄罗斯人习惯直接对瓶吹饮伏特加,而非使用杯子。
  • 伏特加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甚至超越了其他代表性物品如毛熊、套娃等。

伏特加与气候的关系

  • 俄罗斯寒冷的气候被认为是俄罗斯人嗜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伏特加等高浓度酒精饮料在寒冷地区更受欢迎,因其能带来短暂的温暖感。
  • 尽管饮酒御寒并不科学,但古代俄罗斯平民可能缺乏科学认知,依赖酒精来抵御寒冷。

伏特加的历史与社会影响

  •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因伊斯兰教禁酒而选择东正教,进一步巩固了饮酒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
  • 伏特加的生产和销售在俄罗斯历史上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 沙皇通过垄断酒类生产和销售,鼓励民众酗酒以增加国库收入。

伏特加的经济与政治影响

  • 伏特加的生产成本低廉,利润丰厚,成为地主和沙皇的重要经济来源。
  • 俄罗斯帝国通过伏特加的收入支持对外扩张,征服西伯利亚和中亚等地。
  • 酗酒风气导致社会问题,如酒精中毒、斗殴和腐败。

俄罗斯的戒酒尝试

  • 从尼古拉二世到普京,历任领导人曾多次尝试推行限制酗酒的政策。
  • 反酗酒运动因财政压力、民众反抗和文化惯性而屡次失败。
  • 禁酒政策曾导致白糖价格飙升,民众转而自制劣质酒,进一步加剧健康问题。

伏特加与俄罗斯民族形象

  • 伏特加已成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与“毛熊”形象紧密相连。
  • 酗酒风气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改变,成为俄罗斯社会的顽疾。

全文剪藏

提到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毛熊、套娃,还是枪战游戏中的经典AK47?对此,俄罗斯民意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次调研,让俄罗斯人自己投票选择。结果显示,上述物品均未当选,最终夺魁的竟是“小机器人”!当然,这是玩笑话。实际上,俄罗斯人亲自选出的第一名并非索尼产品,而是另有其物。

当然,俄罗斯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水”——伏特加。欢迎回到《地缘志》,我是胖鼠的配音上基马。相信不少观众在过年回家走亲戚时,餐桌上总少不了酒。无论您品尝的是广西的米酒,还是新疆的葡萄酒,在此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当然,还需提醒大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安全,饮酒务必适量。至于俄罗斯人嘛,伏特加更是他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饮酒时可能会注意不贪杯,但要让他们完全不贪杯却不太可能。毕竟,连防冻液和洗发水都能被他们一饮而尽,这早已超越了普通饮酒的范畴。毕竟,俄罗斯人通常习惯直接对瓶吹饮,而非使用杯子。

那只会影响我饮酒的速度罢了。为何俄罗斯人对酒,尤其是伏特加这种接近乙醇兑水的烈酒,情有独钟呢?一个常见且简单的解释是,俄罗斯的纬度与伏特加的度数相差无几,正如俗话所说“高处不胜寒”。无论是历史上的拿破仑,还是某位落榜美术生,都对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有着深切体会。

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如何让身体保持温暖?正如当年林冲在风雪山神庙的经历。先去小店打了一葫芦酒,饮后浑身发热,确有驱寒提神之效。俄罗斯人嗜酒,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寒冷的气候环境。正如欧洲饮酒地图所示,地中海沿岸温暖地区偏爱葡萄酒,而俄罗斯、东欧及北欧等寒冷地区则更钟情于伏特加这类烈酒。这一点值得我们了解。

依赖饮酒来抵御寒冷其实并不科学。尽管酒精的刺激会使血管扩张,身体发热,但这种做法反而会加速热量的散失,最终导致体温更低。虽然饮酒能暂时带来温暖,但持续饮酒并不能有效维持体温。

古代俄罗斯平民可能缺乏科学的认知,因此饮酒御寒或许确实是他们痴迷饮酒的原因之一。然而,除了自然因素外,社会和历史的影响最终决定了俄罗斯人对酒那种深入骨髓的狂热喜爱。

相传,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在考虑为基辅罗斯引入何种宗教时,得知伊斯兰教禁酒,便做出了选择。顿时,大势所趋,留下了一句名言:“饮酒是全体罗斯人的乐趣所在,若不能饮酒,我们皆难以度日。”于是,弗拉基米尔毅然带领整个罗斯皈依东正教。值得一提的是,若他知晓日后奥斯曼帝国中,竟有因酗酒而丧命的哈里发,不知会作何感想。

脸上的表情想必会颇为有趣。尽管实际上弗拉基米尔选择东正教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基辅罗斯与东罗马帝国的紧密联系。毕竟瓦兰吉卫队已在军中服役,但这个故事仍是罗斯人早期嗜酒的有力佐证。

然而,嗜酒并非独特之处,整个欧洲皆有此风尚。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均有专门的酒神供人崇拜。俄罗斯作为未来的“第三罗马”,提前效仿又有何不可?

胖鼠老价不仅提供散装的马奶酒,价格亲民的开卤老白干和扎西二锅头,还有精装的蒙古王。关于罗马正统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

实际上,在巴氏杀菌法发明之前,牛奶和果汁饮料极易变质,迅速传播病菌。在古代城市清洁工作不完善的背景下,即便是清水也常处于类似印度版的“干净又卫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酒精饮料显得尤为重要。

反而成为相对安全的选择,饮水易致病,饮酒却更显健康。根据天刚的数据,远洋水手对此更有发言权。朗姆酒作为海盗的最爱自不必提。传说中,戴英帝国的名将纳尔逊阵亡后,为防止遗体腐败,士兵将其浸泡于一大桶白兰地中。然而,这酒桶被嘴馋的水手钻孔,酒液尽被偷饮。

俄罗斯人当时饮用的酒与欧洲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差异,主要是葡萄酒或蜂蜜酒。部分人会饮用具有老罗斯风味的饮料,如格瓦斯,这种被称为“液体面包”的饮品。总体而言,当时的酒尚未发展到酒精兑水的阶段。

像伏特加这种酒精浓度极高的烈酒,仅靠发酵酿造是难以获得的,因为酒精浓度过高会导致酵母无法存活。因此,要生产伏特加,必须依赖一门新技术。尽管人类早在公元前就已掌握蒸馏技术,但将其应用于制作酒精饮料却是在14至16世纪才传入俄罗斯。

当时,这种被称为“生命之水”的烈性液体还被装在炼金术士手中摇晃的瓶子里,同时也被视为一种具有奇效的药水。毕竟,谁会无缘无故饮用稀释的酒精呢?这种饮品淡到几乎无味。

只有高浓度酒精带来的强烈冲击,常人难以承受。然而,这种近乎自虐的饮品却在俄罗斯广为流行,并最终成为俄罗斯民族灵魂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么,这种烈酒是如何胜过那些口感更为宜人的葡萄酒、蜂蜜酒和格瓦斯的呢?有人认为是战斗民族的天性使然,有人归因于冰天雪地的环境,但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是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

彼时的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少数的地主阶级和众多的农民阶层。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农奴,他们一生中鲜有机会离开自己的村庄。于是,村里的小酒馆便成了他们平日里最佳的消遣场所。

在这里,虽无法奢谈罗斯文化,亦无法享用三鲜一面,却能小酌几杯,让酒精暂时麻痹疲惫的身心。若再有几个铜板,买上些许俄罗斯特产,如熏大马哈鱼佐酒,那便堪称神仙般的享受。

但这并非地主们的善意施舍,恰恰相反。这种酒馆实际上是地主们用来榨取农民最后一滴利益的工具。农民们将仅有的微薄收入用于喝闷酒,最终这些钱又回到了地主们的口袋。

地主为何如此恶劣?当第一瓶伏特加摆上这种酒馆的货架时,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人们仅将其视为菜单上的新增选项。然而,很快,无论是老板还是顾客,都开始重视起来。

都不得不开始重视它。一瓶小小的伏特加,竟然蕴藏着惊人的利润。首先,其成本低廉,不同于那些需要精心酿造、耐心等待的酒类。伏特加的制作仅需一套蒸馏设备,以及任意酒浆即可完成。而这些酒浆所需的原材料,不过是地下种植的小麦、黑麦,再加上当地的河水或泉水。甚至这些原材料,原本就是地主命令农民自行收集的。

就这样,伏特加成为了酒馆中制作最简单、成本最低的酒。对农民而言,它相较于其他酒更为便宜,且能提供最强烈的酒精刺激。难怪著名酒桶古拉加斯都要去弗雷尔卓德寻找美酒。这种俄罗斯伏特加的蒸馏酒确实酒精度数高、劲道足、口味纯正。

随后,俄国的农业耕作技术迎来了一次革新。被称为三圃制的耕作方式,大幅提升了粮食产量。面对过剩的粮食,地主通常会将其运至市场出售。

然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若所有地主均出售粮食,市场将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二是在售出之前,粮食的储存和处理亦需考虑。

将这些粮食运至市场的运输成本并不低廉。此时,他们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为何要直接出售粮食?将其全部酿造成伏特加再销售岂不更好?确实,当时的美国农民亦是如此操作,与帝国殊途同归。金色的粮食堆积如山,但若转化为伏特加,仅需一辆马车即可轻松运走。此外,伏特加因采用蒸馏工艺制作,更具优势。

杂志不易腐坏,存放久远,其价值远超粮食。利润丰厚的伏特加,自然不会仅在小地主间流行。作为国家最大的地主,从最初的莫斯科大公到后来的欧洲“好爸爸”——俄国沙皇,均将目光投向了这看似无害的无色液体。

自伊凡三世起,国家对酒类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地主能获利,作为一国之主,为何不能?

在一帆四世,即著名的雷蒂统治时期,全国几乎每个小镇都设立了由国家经营的酒馆。这些酒馆从民众处获取巨额财富,沙皇则从中收取租金。

同时,政府严厉打击私自酿酒行为,并禁止民众从酒馆以外的渠道获取酒类。若想饮酒,必须前往酒馆,并向国家支付费用。

最终,以伏特加为支柱的酒馆成为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民众饮酒越多,沙皇的财富就越丰厚,沙俄的国库也愈发充盈。为获取更多财富,沙皇不得不鼓励民众酗酒。百姓沉溺于酒精,沙皇则财源滚滚。代代相传,酗酒之风根深蒂固,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伴随现象。

此举导致两大后果:其一,俄罗斯帝国在充盈的国库支撑下,能够大规模对外扩张,征服整个西伯利亚。与日布洛帝国在中亚展开较量,甚至还将海对面的阿拉斯加纳入版图。那么,畅饮伏特加的代价是什么呢?

在长年累月横行的酗酒风气下,伏特加已深入俄罗斯民族的血液,导致许多俄罗斯人饮酒无度,只要不致命便毫无节制。每年都有更多人因饮酒而丧命。

他们要么因酗酒不省人事而倒在路边的血泊中长眠不起,要么因醉酒狂暴引发真人版激烈斗殴,甚至更直接地因酒精中毒而丧命。俄罗斯社会常因酒精问题陷入混乱,同时伏特加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往往助长腐败。这种曾被视为良药的液体,最终成为俄罗斯的顽疾。

那么,俄罗斯是否曾尝试戒酒呢?答案是肯定的,且不止一次。

从尼古拉二世到苏维埃政权,再到戈尔巴乔夫、普京,历任领导人均曾推行过限制酗酒的政策,包括对饮酒场合及伏特加销售的严格管控,旨在让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摆脱酒精,回归正轨。

然而,这些反酗酒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毕竟在酒精的麻醉下,再多烦恼亦能暂时忘却,即便是如斯大林般的铁人也不例外。

在妻子去世后,他也沉迷于饮酒作乐,更不用说经常喝到不省人事的著名酒鬼叶利钦了。对上层社会而言,伏特加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一旦取消,财政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许多高官预测到反酗酒运动将导致巨大的财政缺口,因此极力反对这场改革。戈尔巴乔夫甚至不得不以开除党籍相威胁,来震慑那些反对或犹豫不决的官员,强行推行禁酒政策。然而,即使上层问题得以解决,下层矛盾却愈发严重。

在长期饮酒文化的熏陶下,伏特加早已成为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在这种情况下,若以强硬手段实施禁酒,势必会引发民众的反抗。

以美国为例,暂且不论禁酒令,即便是给威士忌增加税收,也曾引发威士忌暴动,最终不得不出动军队来平息。

最终不得不取消加税,试图通过减少酗酒活动让民众远离酒精,但大多数平民并不认同宣传中所倡导的清醒生活。以他们的生活条件,清醒只会增加痛苦。不喝酒,又能做什么呢?戈尔巴乔夫曾亲自讲述过一个他听到的苏联笑话:一群人排长队购买伏特加,其中一人实在忍受不了,便抱怨道。

在伏特加难以购得的情况下,出现了更为荒诞的情景。一场禁酒行动竟导致白糖价格飙升,一度引发全国性白糖短缺。民众抢购大量白糖,难道是因为无法饮酒而转而偏爱甜食?显然,这背后有其复杂的经济因素。

其实原因颇为抽象,他们购买白糖回家暗中酿酒,人人都在学习这一穿越必备技能——制糖酿酒。然而,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这样酿造出的酒品质往往较差,饮用后对健康的损害甚至比当初饮用伏特加还要严重。

总而言之,俄罗斯想要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酗酒风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互联网上,俄罗斯人常被等同于“毛熊”,抱着伏特加酒瓶的形象已成为刻板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视频制作不易,您的点赞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来源: 嗜酒如命?俄罗斯人喝酒咋能这么猛?【百国千城】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 #地缘志 [[地缘志]]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