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
[[胡惟庸]]、[[刘伯温]]、[[李善长]]、[[朱棣]]
历史评价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带来什么坏处?
胡惟庸案,威胁皇权,废除宰相
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位高权重,结果是丞相跟皇帝很容易发生矛盾,尤其是胡惟庸担任丞相后更为严重。胡惟庸是朱元璋早年起兵时的老部下,他做事干练,有魄力,也有野心,做宰相十年,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势力集团,威胁皇权。胡惟庸和朱元璋冲突不断激化。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朱元璋还下诏,以后的皇帝不准讨论设置丞相的事情,如果大臣有上奏请求设立丞相的,要处以极刑,不仅犯人本身要凌迟,全家也要处死。
坏处一:君主独裁
吴晗认为,胡惟庸被杀在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丞相制度从秦始皇开始延续了一千多年,辅助皇帝处理朝政,对政治的顺利运行发挥了有效作用,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任宰相的职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君主独裁。
坏处二:宦官当政
废除丞相,导致朝无重臣,到了后来,权力落到了宦官手中。作为朝廷负责行政事务的文官集团难有作为,做事要处处顾忌或依靠宦官,张居正就是明显例子。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意思是,明代政治的恶化,是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开始的。
朱元璋学习能力如何?
终身学习者
朱元璋无论是在流浪生活中,还是在军营里、在作战时或者后方,都随处学习,喜欢接近儒生文人,还把汉高祖刘邦当作学习榜样,称得上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善于学习优秀的人
朱元璋没怎么上过学,但善于学习,一辈子都没停止学习,用今天的词就是坚持终身学习。朱元璋无论是在流浪生活中,还是在军营里、在作战时或者后方,都随处学习,注意采纳别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幕僚专家的意见。朱元璋从军之后,喜欢接近儒生文人,身上也沾上了书卷气,而且喜欢谈古论今。朱元璋叫人把古人做事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写在皇宫大殿的墙上,方便自己随时浏览学习。他还让身边知识分子轮流而给自己讲课,开展学术讨论,有时还一起赛诗。后来朱元璋能够写作对仗工整的骈体文,作的很多诗词辞赋也有模有样。朱元璋把汉高祖刘邦当作学习榜样,随时随地自比汉高祖,处处模仿汉高祖。
自律刻苦
朱元璋本来就很聪明,加上善于学习,所以对事情局势都看得远,遇到大事,当机立断,他善于接受好的建议,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取天下。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到71岁去世,常常是早起晚睡,每天处理政务之后就是读书,有时政务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把当天的书读完。整个明朝最善于学习的,肯定是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传位于孙子[[朱允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按嫡长子继承制度二是朱元璋特别喜欢长子[[朱标]]爱屋及乌,加之朱允炆表现很不错,所以深得朱元璋宠爱。
一、嫡长子继承制度
一般正统王朝的继承制度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也选择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通俗来说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像朱标为朱元璋正妻马皇后所生第一个儿子,所以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是为嫡长子。朱标身为太子死后,按理嫡长子继承制度应该由他的嫡长子继承皇位,这样就可以“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了。
朱允炆并非朱标嫡子,是次子,都不是嫡次子。他还有一个哥哥朱雄英,不过早夭了,他的母亲吕氏在太子正妃常氏死后才被扶正,所以勉强可以称之为嫡次子,实际上的嫡长子。
朱元璋既然立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肯定想要执行下去,所以按照这个制度立了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而且明朝之前就有一个成功例子。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也是嫡长子真金太子英年早逝以后,立真金之子铁穆耳为皇位继承人,最后铁穆耳顺利继位,作为也还可以,是为元成宗。
二、爱屋及乌还有朱允炆的表现
朱标身为朱元璋嫡长子,可以说差不多倾注了朱元璋所有的心血与希望,早在朱元璋没有称帝自称为吴王时代,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顺理成章升级为皇太子。
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如此之喜爱肯定是爱屋及乌的喜欢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了。
而朱允炆也的确表现很好。朱标逝世以后朱允炆表现的特别孝顺和悲伤,都感动了朱元璋,使朱元璋大为赞赏,自然是加分了不少。
综合下来朱元璋就立孙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了,也为日后孙子朱允炆与四子朱棣的靖难埋下了伏笔。
得到《[[朱元璋传]]》
推荐文章
- 剪映 (0.503)
- 武汉:教育之城的人才流失与历史机遇 (0.500)
- 海外华人分布及其影响力分析 (0.500)
- 武汉:多水之城的文化与自然景观 (0.500)
- 武汉:中国的地理与文化巨城 (0.500)
-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RANDOM - 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