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首先提醒我们注意,头脑里的噪音是个问题,而且是个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大问题,因为这些噪音在实实在在地损害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过去和未来很重要。我的知识、经验、成就,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另外,有未来,才有希望,才有奋斗的目标嘛。没错,我们并不否认过去和未来的价值。不过《当下的力量》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托利认为,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说,唯一真实的时刻,就只有当下。
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我们的头脑转得不够快,而是因为它转得停不下来,产生了过多的噪音。我们被淹没在这样的噪音里,反而听不到内心真实的声音,也没法做出有效的行动。
《当下的力量》解读
- 影响力与观点
- 惊人影响力:1997 年在加拿大出版,北美、英国畅销,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口碑好。
- 神奇观点:帮助关闭头脑噪音,让意识回到当下,不是让大脑停转,而是解决思维噪音问题。
- 作者与书籍结构
-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1948 年生于德国,29 岁经历转变后分享经验,写成《当下的力量》。
- 结构: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解读,解释人生、世界和自我的思考,介绍运用理论的方法。
- 第一部分:理论
- 头脑噪音问题:
- 举例走神经历,说明头脑噪音是强迫性思考,不受控制,损耗时间精力,干扰当下专注。
- 托利认为当下是唯一真实时刻,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但需有意识选择,而非无意识走神。
- 思维与意识:
- 思维是具体逻辑过程,意识是躲在思维背后的东西,意识是思维的主人,更接近真正的自我。
- 29 岁托利意识到危险的自我是思维编织的“小我”,小我靠过去和未来存在,是问题根源。
- 痛苦之身:
- 过去负面情绪淤积形成痛苦之身,小我释放负面能量养成痛苦之身,痛苦之身被挫折唤醒。
- 头脑噪音问题:
- 第二部分:实践
- 解决方法:借助当下的力量,战胜痛苦之身。思维创造小我,小我创造痛苦之身,问题根源在失控的强迫性思考,要把意识请回来。
- 找回意识的方法:
- 用意识观察思维,集中注意力等待想法出现,不分析不贴标签,找到思维空白,避免昏沉。
- 全神贯注感受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如上下楼梯、洗手时感受细节,夺回意识主动权。
- 当下力量的意义:
- 找回意识可摆脱强迫性思考,避免内耗,认识真正的自我,还能解决现实问题,如维系亲密关系。
- 结语
- 总结托利理论,帮助青年托利走出抑郁症,给读者启发。思维有强迫性思考问题,产生小我和痛苦之身,意识是主人,可通过两种方法停驻当下,接近真正自我,解决现实难题。推荐相关课程。
引言
你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目标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
导读 活在当下
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儿,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
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
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就产生了压力、焦虑、恐慌。
前言 本书的由来
真理在你的体内
那天,我围着城市走动,对这个地球生命的奇迹充满惊奇,好像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没有爱情,没有工作,没有家,没有所谓的身份认同。然而我却在这种内心强烈欢乐的状态下,在公园的长凳上几乎坐了两年。
你已经有了,只是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已,因为你的思维产生了太多的噪声。
真理在你的体内
除非你能认清错误就是错误,它并不代表你,否则在你身上不会有彻底的变化,你最终还是会回到错觉和某种形式的痛苦之上。
在这个层面,我同样会向你展示如何不将你内在的错误变成一个你的身份认同和个人问题,而这就是错误持久不衰的原因。
思维总是喜欢分类和做比较
我想对他们说: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真理。请让我带你深深地走进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第一章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
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超越你的思维
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我就是那位没有任何东西可给你,却要求你打开箱子看看的陌生人。我不是让你像这则寓言里的乞丐一样看什么箱子,而是叫你往一个更贴近你自身的地方看:你的内在。
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本体,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重新觉知到本体,并保持这种觉知体验的状态就是开悟。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一个人都遭受着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这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他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在我们肉身表相看来是与众生分离的情形之下,你其实是与万物合一的。
无论何时,当你想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你能做到吗?你找到了停止思考的那个按钮吗?
你是说完全停止思考吗?不,我做不到,一两分钟或许还可以。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你很好地观察这个思考者。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
你同样还会认识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等,都来自大脑之外。你开始觉醒了。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
它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天。
许多人在大脑的折磨下度过一生,任由它攻击、惩罚,并耗尽生命的能量。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
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
当你在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评判。
你将会很快地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了你的思维。
随着你倾听思维,你会感觉到在这种思维之下或之后的一种有意识的临在,那就是你更深的自我。
如果内心的平和是以意识水平的下降作为代价,如果获得宁静的代价是变得缺乏生命力与警觉性的话,那它们就不值得拥有。
在这种内在的联结之中,你会比思维认同状态下更为警惕,更为清醒,更为临在。它同样会提升赋予你身体生命能量的振动频率。
除了“观察思考者”之外,你还可以通过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从而在思维中创造那种空白。就是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刻。
在这种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你的练习是否成功: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
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每次,当你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时,你的意识就会变得更强。
某天,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冲着你大脑中的声音微笑,就像你冲着孩子调皮的动作微笑一样。这意味着你不再认真地对待你思维的内容,因为你的自我意识不再依赖于它。
你的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是被用来处理特殊任务的,当这个任务完成时,你就让它处于休止状态。
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观察你的思维,你就会发现这是真的。这还导致了你生命能量的严重损耗。
实际上这种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上瘾症的特点是什么?非常简单:你没法选择停止,它甚至比你还强大。它同样给你一种错误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会最终变成痛苦。
因为你认同思维,就是说,你从思维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因为你认为,如果你停止思维活动,你将不复存在。
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完全颠倒是非。
小我尽力使过去发生的事情复活,因为如果没有过去,你将会是谁?它还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它能继续存活,并且在未来寻找某种慰藉或满足。
对于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
当下时刻就是解脱的关键。但是,只要你认同你的思维,你就难以找到当下。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但是意识的存在不需要思维。
当思维与意识失去联系时,思维会快速地枯竭、变得病态和具有破坏性。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
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情绪在思维和身体的相遇处产生。它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
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越少的话,你的情绪能量的负荷就会越强,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分歧,那么思维永远是说谎的一方,情绪则始终是真实的。
你可允许情绪的存在,但却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绪,而是一个观察者。如果你这样做,所有无意识的东西都将会被意识之光所照亮。
如果你由于缺乏临在意识而陷入无意识的情绪认同之中,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情绪会暂时地变成“你”。
通常,在你的思维和情绪之间有一个恶性循环:它们相依为命。思维模式通过情绪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被放大了的反应,而情绪的振动频率又一直为原来的思维模式注入活力。
基本上来说,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原始的、无差别的情绪的变形,这种情绪源自我们不清楚自己在名字和身体之外究竟是谁。
除非你停止从思维认同中获取你的自我感,否则你将不会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只有停止思维认同,你的思维才会丧失它的力量,本体才会以你原来的本性显露出来。
当这种思维空白产生时,突然,你就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有一种微妙却很强烈的喜悦、爱与平和。
“情绪”字面上的意思是“干扰”。这个词源于拉丁文“emovere”,是骚扰的意思。
欢乐总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悦是由内而生的。今天让你欢乐的事情,明天可能会让你痛苦,或者它将会离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将会感到痛苦。
我们通常称为“爱”的东西可能是一种短暂的欢乐和兴奋,一种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间就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爱情在经历起初的激情之后,会在爱与仇恨、吸引和攻击之间徘徊。
真正的爱不会让你感到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它不会突然间就变成仇恨,当然真正的喜悦也不会转变成痛苦。
即使天空乌云密布,太阳也不会消失,它仍然在云层的另一边。
佛陀说人类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贪婪,如果你要摆脱痛苦,你就必须摆脱欲望。
不是引用佛的话,而是变成佛,成为觉醒的人,这才是“佛”这个词的含义。
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
只要你认同思维,也就是说,只要你处于无意识状态,痛苦就不可避免。
并且,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
爱情关系是多么容易而快速地从快乐之源转变成痛苦之源。
第二章 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别在当下制造更多的痛苦
瓦解你的痛苦之身
小我对痛苦之身的认同
恐惧的起源
小我对圆满的追寻
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痛苦和悲哀。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与痛苦共存,而不是去摆脱痛苦吗?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
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只要让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痛苦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为了维持控制,思维不断地利用过去和未来来掩盖当下时刻,从而与当下密不可分的本体的生命力和无限创造潜力就被时间掩盖了,而你的真实本性也被思维混淆了。
人类思维中不断积累的时间负担越来越沉重。
向“是”臣服,对生活说“是的”,看看生活是如何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的。
有时当下时刻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令人痛苦的或者可怕的。
接纳,然后采取行动。不管当下时刻的情况怎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选择的一样。总是与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为你的朋友和盟友而不是敌人。这将会不可思议地改变你的整个生活。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引发痛苦之身,尤其是当它与你过去的痛苦产生共鸣时。当痛苦之身即将从休眠状态中被激活时,即使是一个念头或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
痛苦只能以痛苦为食,它不能享用欢乐。欢乐对它而言是难以下咽的。
痛苦之身害怕被你发现。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你面对内在痛苦时,那种无意识的害怕。
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你可能宁愿在痛苦中,与痛苦之身认同,也不愿冒风险去丢失你熟悉的不幸自我而跃入一个未知之中。
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
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
想要凌驾他人之上的人,只是用权力掩饰软弱。真正的力量是在你的内心深处,而此刻你就已经拥有了它。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第三章 深深地进入当下
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
终结时间的幻象
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进入灵性殿堂的关键
汲取当下的力量
摆脱心理时间
消极心态和痛苦根植于时间之中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你的生命
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幻象
意识演化过程中的重大跃进
本体的喜悦
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因此你会强迫性地认同它们,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幻象。
时间一点儿也不珍贵,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幻象。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性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他们进入当下时刻——在这些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能从时间、从问题、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即使一秒钟不活在当下,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当下这一刻,当时间缺席时,你所有的问题都会消失。苦难只有在时间中才能存在,在当下它无法存活。
“若非当下,何时?”
大脑不会真正地认识树木,它仅知道有关树的事实或信息。我的大脑也不会认识你,它只知道有关你的特征、判断、事实和观点。只有本体才会直接地知道。
如果想象的未来比现在更好,它会给你希望,或让你愉悦地期待;如果它比现在更糟,会让你焦虑——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
所谓“心理时间”,就是认同过去,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
任何从过去中汲取的经验都与当下有关,并适用于当下。任何计划以及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活动都是在当下时刻完成的。
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
一般来说,未来是过去的复制品。表面的变化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真正的变化却很少发生,这主要依赖于你是否能充分地保持临在,并通过汲取当下的力量来解决过去的事情。
如果决定未来的是你在当下时刻的意识质量,那么决定你意识质量的东西又是什么?是你临在的程度。所以真正能够发生变化以及瓦解过去的唯一地方,就是当下。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
你自认为你的注意力聚焦于当下,而实际上,它完全被时间所控制。你是不可能既不快乐又完全地临在于当下的。
当你脑子里充满问题时,新的事物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进入你的大脑。所以,你应该随时为新的事物或问题的解决方案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你就会发现在生活情境之下的生命。
一个情境出现时,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要么就是去接受它,对它说“好的”。
你大脑中背负着100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重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如果你不再为自己创造痛苦,也就不会再为别人创造痛苦,更不会再消极地制造问题来污染这个美丽的地球、你的内心世界和人类的集体心灵。
在真正的紧急情况下,思维停止了;你完全临在于当下,被一种更为有力的东西接管了。这就是许多普通人突然能够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事的原因。
在任何紧急的情况下,你要么生存,要么死亡。无论何者,它都不是一个问题。
如果出现了你现在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你的行动是产生于当下的觉知,那么它们就会很果断,很清晰,并更有效。
什么都不做,在当下归于中心反而更有效。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变的是你做事的方式。
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被心理时间所控制了。问自己:“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喜悦、自在和轻松呢?”如果不是,当下时刻就被时间控制了,并且生命因此被视为一个负担或一种挣扎。
如何做事通常比做什么事更为重要。
试试看,如果你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通过做这件事所取得的结果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当你不再迫切地想逃离当下,本体的喜悦就会进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
只要关注当下时刻,你所有的不快乐和挣扎就会消失,你的生活也会充满喜悦和安逸。只要你以当下的觉知来采取行动,无论你做什么,它都会充满美德、关怀和爱——即使是一个最为简单的行动。
所以请不要担心你行动的结果——仅仅关注行动本身就好了。行动的结果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当然可以,但是你不会去幻想未来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将拯救你或使你开心。
当你更深的自我感是来自本体,而你也从心理需求的上瘾症中走出来时,无论是你的快乐或自我感都不取决于事情的结果,因此你可以说是从恐惧中解脱了!
你不会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中追求永恒,因为它是一个有形有相、有得有失、有生有死的世界。你不会要求情境、状况、地点或人物让你快乐,如果它们未能达到你的要求你就痛苦。
尊重每一件事,却又不在乎这一切。身体形式有生和死,但是你意识到了处于形式之下的永恒的东西。你知道真理是不会受到威胁的。
当这变为你的存在状态时,你怎会不取得成功呢?你已经成功了。
第四章 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丧失当下时刻:幻象的核心
一般的无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他们在寻找什么
瓦解一般的无意识状态
从不快乐中解脱
无论身处何地,全然地安于当下
你生命旅程的内在目的
过去无法在你的临在里生存
每当你丧失当下时刻时,就一再地回到当下,这样不断地重复。最后,临在会成为你的主要意识状态。
衡量你意识水平的最好指标是:你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一个已经无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无意识,一个有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有意识。
我们这个地球的污染只不过是内心污染的外在投射:上百万个无意识的人没有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担负起责任。
任何消极的内心状态都是具有传染性的:不快乐比疾病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通过共鸣原则,它会在其他人身上引发潜在的消极心态,除非他们具有免疫能力——高度的意识。
人类是一个精神失常并且非常病态的物种。这不是批判,而是事实。
你是否有应该做但现在又没有做的事情呢?如果有,请现在就开始做吧。或者,你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消极、懒惰或被动,如果这是你的选择的话。请充分地享受它,请尽可能地懒惰吧。
就让过去消失吧,你并不需要它。只有在过去与现在有绝对关联时才去引用它。充分地感受当下的力量以及本体的完整性。感受你的临在吧。
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大部分的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到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应带给你的欢乐?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对生命和对本体的感受的替代品。
所以当下次有人对你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你可以这样来回答:“没关系,我没有在等待。我仅仅是站在这里自得其乐——享受我自己内心的喜悦而已。”
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对生命和对本体的感受的替代品。
外在的目的不会给你持久的满足,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对你来说越有利。
所以不要试着理解过去,只要尽可能地感受当下时刻就好了。过去不会在你的临在中生存,它只会生存在你意识缺席的状态中。
第五章 临在状态
临在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等待”的奥秘
美好源自你临在的定静之中
纯意识的实现
救世主:你神圣临在的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否则,有着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你拖进急流中。
无论你身处何地,沉默是进入当下时刻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
小我会被更大的小我吸引;黑暗无法认出光明,只有光明才能认出光明。
第六章 内在身体
本体是你最深刻的自我
超越字面的含义
找出你无形的和不可摧毁的本质
与内在身体联结
通过身体进行转化
有关身体的训诫
在体内深处扎根
进入内在身体之前,请宽恕
你与未显化状态之间的联系
减缓衰老的过程
加强你的免疫系统
让呼吸带你进入内在身体
创造性地使用你的大脑
倾听的艺术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的注意力从思维中直接转移到身体内,这样你就可以感受到那个内在无形的能量场,它就是代表你肉身生命力的本体。
宽恕是不去抗拒生命,容许生命经由你而活出自己。
宽恕就是放下怨恨,同时放下悲痛。宽恕是不去抗拒生命,容许生命经由你而活出自己。
感觉会比思考更让你接近你是谁的事实。我所告诉你的都是你内在深处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有科学证据吗? 试试看,你将会是证据。
别用你的大脑思考问题,而是用你的身体去思考问题。
第七章 进入未显化状态的大门
深深地进入你的体内
气的源头
无梦睡眠
其他的大门
寂静
空间
空间和时间的真正本质
每一种声音都源于寂静,又消失在寂静中,它所存在的每一刻,都被寂静围绕着。
第八章 开悟的爱情关系
随处进入当下
爱与恨的关系
沉溺上瘾和追寻圆满
从上瘾到开悟的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中灵修
为什么女人更容易开悟
瓦解女性的集体痛苦之身
放弃和你自己的关系
如果你的“爱”有对立面,那么这就不是真爱,而是小我对更深层、更完整的自我感的需求,一种其他人暂时能满足的需求。它是拯救自我的替代品,短期内,它带给你的感觉还真像被拯救。
爱情最伟大的催化剂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侣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改变他或她。
爱情最伟大的催化剂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侣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改变他或她。
如果你对你伴侣的所有无意识行为都做出反应,你自己就会变得无意识,但是如果你能记得去觉知你的反应,你就不会迷失。
放下批判并不是指你没有认识到障碍和无意识行为。它是指,承认无意识行为而不对其做出反应或判断。
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你伴侣说话。
当思维占主导地位时,人类与他们神圣本质失去了联系,他们就开始认为上帝是个男性形象。社会变得由男性主导,女性服从男性。
如果女人排斥男性,这就会助长一种孤立的感觉并会强化小我。小我越强,你就离你的真正本质越远。
这样,永久的高意识的能量场就会出现在你们之间。没有错觉、没有痛苦、没有冲突,只有真实的你们,只有爱。这就是你们爱情关系的神圣的和超越的目标的实现。
所以对于一个开悟的人来说,如果他或她对异性的需求没有满足,在其本体的外部形式上,很可能会有缺憾或不完整感,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他们却是完整、满足与平和的。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局外人、与别人不协调或被人拒绝会使生活变得困难,但也会使他具有开悟的优势。他几乎是被迫从无意识中摆脱出来的。
如果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感到不安,你就会寻找一种爱情关系来掩盖你的不安。
如果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感到不安,你就会寻找一种爱情关系来掩盖你的不安。可以肯定的是,在你与别人的爱情关系中,你的不安又会以其他形式重新出现,或者你可能会认为你的伴侣应该对你的不安负责。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全面地接受当下。这样,你就安于这里,在此时此刻,感到自在。
开悟,不会再有一个需要你去保护、防卫和喂养的自己了。你不会再有一种关系:就是你与你自己的关系。一旦你放弃了这种关系,你所有的其他关系都将会是爱的关系。
第九章 超越幸福和不幸
超越好和坏的至善
生命戏剧的终结
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利用和放弃消极心态
慈悲的本质
一个不同层次的现实
当你思维的要求与期望和当下事实之间不再发生冲突时,所有的冲突就会停止。
在形式层面,每一个人迟早都会“失败”,每一个成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所有的形式都是无常的。
当思维依赖的和认同的某个条件或情况改变或消失时,思维就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它会执着于消失的情况并抗拒它的改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你身上撕裂某个肢体一样痛苦。
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
摆脱消极心态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把你自己想象成是透明的,让引发反应的外部因素穿过你,进而使它消失。
当有人对你说一些粗鲁或攻击性的话时,不要产生消极的心态或做出无意识的反应,像防卫、攻击或退缩,而是要让它从你身上通过。
当有人对你说一些粗鲁或攻击性的话时,不要产生消极的心态或做出无意识的反应,像防卫、攻击或退缩,而是要让它从你身上通过。不要去抗拒,就没有人会受到伤害。这就是宽恕。这样,你会变得坚强无比。
你还是会享受外在世界,在其中游戏,创造新的形式,感激美丽的一切,但是不会再执着于它们。
如果你深信我们是孤立的,而且要生存就必须要奋斗,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这个信念的反映,所有你的感知都会被恐惧所操控。你也会住在一个死亡、战斗、弱肉强食的世界。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小我思维的反映。恐惧成为小我幻象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这种小我幻象是由恐惧主导的世界。
真正重要的是去分享存在,而面包只是一个象征。在这过程中会有更深层的疗愈发生。那一刻,就不会有施舍者,也不会有接受者。
所有的邪恶都是无意识的果。你可以减少无意识所带来的果,但是你不能消除它们,除非你消除了它们的因,因为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内在,不是外在。
无论如何请确保你的内心没有抗拒,没有仇恨,没有消极力量。耶稣说:“去爱你的敌人。”这句话当然是“不要树敌”的意思。
一旦你在“果”的层面下功夫,就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其中。你要保持警觉,要深深进入临在状态。但你仍需以“因”的层面作为首要的焦点,以开悟的教化作为主要目的,以和平作为你给予世界的最珍贵的礼物。
第十章 臣服的意义
接受当下时刻
从思维能量到灵性能量
在个人关系中臣服
将疾病转化成开悟
当灾难降临
将痛苦转变成平安
受苦之路
选择的力量
不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只有通过臣服,你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需要做的一百件事情上,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上。
如果你不能臣服,请你立即采取行动:说出来或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或者离开它。请对你的生命负责。别用消极心态污染了你美丽的内在和这个地球。请不要让任何形式的不开心在你内心中生存。
真正的“无为”意味着内心的不抗拒和高度的警惕。
只有通过臣服,放弃抗拒,通过变得“脆弱”,你才会发现你真正的、关键的不可摧残的本质。
臣服不是改变现实,至少不是直接地改变。臣服改变的是你。当你被改变了,你的整个世界就改变了,因为世界只是你内在的反映。
表面上看起来是情况在创造痛苦,其实是你的抗拒在创造痛苦。
你想要有一种轻松的死亡方式吗?你想要没有痛苦地死去吗?那么请你随着每一刻的消逝而死亡,让你的意识之光驱散被时间包围的小我。
事实上,如果智力和知识的增长与相应的意识增长不协调,不幸和灾难的爆发潜力是巨大的。
由于受到过去思维的制约,大脑通常会努力再创造它所记得的和熟悉的东西。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
没有人会选择失常、痛苦、冲突。没有人会选择疯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消除过去,没有足够的光亮来驱散黑暗。你没有完全地保持临在,你还未完全觉醒。同时,受制约的思维仍然在控制着你的生活。
人们看起来好像是有选择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只要你的思维及其受制约的模式控制着你的生活,你还会有什么选择?没有。
如果你的自我感觉源于过去,你就不会真正地宽恕自己和别人。只有拥有当下的力量,也就是你自己的力量,你才能真正地宽恕。
当你向事实臣服时,你就会全面地进入当下时刻,并且过去将不再有任何力量。这样,你就不再需要任何过去了。临在是关键,当下时刻是关键。
我如何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臣服了呢? 当你不再需要问问题的时候。
- 《纳瓦尔宝典》热门划线 (1.000)
- 从优秀到卓越 (1.000)
- 如何阅读一本书 (1.000)
- 创新者的窘境 (1.000)
- 认知盈余 (1.000)
- 人物-袁隆平-在安江培育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