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页面笔记
[[安徽]]
需求:: 安徽省会变迁及其地理政治背景解析
UP主:: [[蜀霞客]]
这是去年[[安徽]]省各兄弟城市的GDP统计,除了地理位置稍远的阜阳。其他名列前茅的城市基本都集中在长江流域,或者说都比较靠近邻省的南京。要知道,安徽的名称原本取自[[安庆]]和徽州,因为它们曾经分别是该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然而,如今安徽的省会已变为不太知名的合肥。
经济中心是邻近的南京,一个被称为霸都,另一个则被戏称为灰精,这引发了关于安徽省会应位于何处的讨论。关于这一话题的争论至今未息。
我们就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深刻探讨安徽省会的选址问题。不同于浙江的“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及四川的丘陵、高山与平原,安徽省并非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因为淮河和长江自西向东,将安徽省分割成了三部分。
第一北,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不少地方都属于传统的中原。这些地方都属于传统的中原地区,例如安徽阜阳,那都是河南口音。华为、宿州甚至被纳入了河南的中原经济规划区。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则是晚中秋林。在地理上,密集的湖区与苏北地区统称为淮南。长江沿岸的河谷地带和南边的黄山一带,历史上长期归吴帝管理。与南京相同,他们使用的都是江淮官话。因此,这并非一个严重的故事。
离开安徽,南北跨度较大,辖区内既有中原又有江南,每个地方都保留着各自的方言,省会选择困难也就情有可原。那么,如此独特的行政规划,出自何方神圣呢?这还需要进一步回答。
到137亿年前,当时宇宙还剩下的一百多亿人。是一个起点。唐朝时期,为了方便管理,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设立淮南道,北以淮河为界,南靠长江,东至黄海,西跨大别山,勉强算个三水一山围起来的完整地理单元。而当时的省会既不是南京,也不是河匪,而是更靠东的扬州。作为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扬州]]沿江可达东西,沿河可通南北,加之商业发达,作为省会自然毫无争议。
此后,一直到清朝初期设立的江南省,其发展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律。只不过,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清初,江南省一省的税收就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加上战略要地还都在自己手里,大有割据一方的可能性。因此,从清军入关起,江南分家的命运几乎就是注定的。
例如,清朝在设立江南省时,即指派了三位省长,分别是驻南京的江宁巡抚、驻安庆的安庆巡抚,以及驻凤阳的凤阳巡抚。由此可看出,江南省的分治并非基于地理环境。例如,皖江一带是长江上游,进入江南后,皖江旁的安庆更是被誉为吴楚分疆第一州。设置安庐巡抚于此,旨在分离南京的长江口岸。康熙即位后,江南分治的安庆继续贯彻这一思想。
虽然省长已经就位,但他仍然在安庆。但此时的安庆尚未完全成为安徽省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安庆的地理位置过于偏西南。从安庆前往皖北地区,需要先到浦口,再经滁县到鲜埠,然后无论是继续前行还是北上苏州,来回一趟,都是少则十天,多则半月。
因此,安徽建省之际,作为省长的巡抚驻于安庆,而负责财政、民政和教育的布政使和学政则设在南京。由此可见,当时的朝廷已意识到南京作为安徽省会的合理性,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将一半的政府机构设在邻省。因此,到了乾隆年间,朝廷开始认真考虑为安徽省会设立一个辅助机构。那么,何非呢?
是否在这个时期上位?乾隆时期,河匪虽然相较南侧的皖南山地更为难测。在皖南山地和夺怀入海的皖北地区,有更好的农业条件,但无能为力。南有长江作为东西大动脉,东有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大动脉,夹在中间的河北缺乏商业优势,因此城市规模一直维持在小县城水准。至于合肥,自唐宋经济中心南移以来,徽州人前往临近的皖南、江浙地区,从事盐业、茶叶、丝绸等商品贸易,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徽商群体。在乾隆时期,仅锦阳州一地的徽商就拥有五千万两白银。相比之下,清朝国库最多时也不过几万两。
正因为有徽商的争取,位于大山里的徽州歙县,一度也作为省会备选来考虑。但效果并不容易。通过查看地图可以明确,该地区的位置极为偏远,交通条件甚至比安庆更为恶劣,因此即便拥有资金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安庆依然是最优选择,1760年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然而,安庆作为省会的地位尚未稳固。太平军从岭南起兵,沿贵州湖南北上,顺着长江一路前行。安庆和南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安徽省会只能搬迁,暂时转移到了更靠北的合肥。正是在这段时间,安庆和南京的关系中,安徽省会再次面临搬迁的决策,最终选择暂时转移到了更靠北的合肥。这一系列搬迁行动,反映了当时安徽省会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调整。
和他率领的淮军强势崛起,成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力量。也让合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第一次见到巢湖。在省内获得一定影响力后,反观当时的省会安庆,由于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直是太平军与清军争夺的主战场。尽管战后省会回迁,但城市。
1876年,英国人在选择安徽境内的通商口岸时,选择了芜湖而非安庆。如今安徽的二当家,即是在此时间点上的安徽人物。19世纪末,芜湖地区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码头,一下成了芜湖。民国时期,南方重要的江南铁路和淮南铁路均以芜湖为起点,可见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除了芜湖,其他地区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北方的蚌埠也迎来了转机,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力推了不少铁路的建设,比如之前视频中提到的江南铁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津浦铁路。1912年,从天津到浦口的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浦口这个小渔村,迅速成为兼具水运和陆运的交通枢纽。此后,仅过了十余年时间,浦口就成为了淮河流域数一数二的城市,一度是晚清军阀最重要的驻地。如此一来,旧城衰落,新城崛起,新时代的省会之争,按理说也该来临。但是......
1937年,日军连续占领芜湖、安庆,安徽省会只得再次搬迁,转移到了大别山下的京寨。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徽的省会,因为战争一直在不断流转,[[蚌埠]]、安庆、芜湖、合肥都曾短暂停留。
在新中国初期,安徽曾划分为三个大区。三年时间内没有设立省会,取而代之的是皖北皖南行政公署。直到1952年,中国逐渐恢复了省会制度。从历经百年动荡的岁月中恢复过来,安徽才得以恢复建省。这种主要目的的省会,选择了此前并不出名的合肥,这么选的理由倒是非常简单,无论是安庆的战略地位还是其他因素,都体现了这一选择的合理性。
在新时代,合肥的地理位置极具趣味性,正如洛阳乃是泱泱华夏的中心。河匪上位亦是此理,地处皖中,无论是北上中原还是南下皖南,均十分便捷。包括直至现今,安徽重要的铁路线几乎都绕不开河匪。尽管河匪作为一个大城市的地位,在河匪上位时,在安徽省内,合肥未能进入第一梯队,包括芜湖在内,许多城市对此表示不满。然而,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时,明确认同了合肥作为省会的合理性,长达400年的省会之争就此尘埃落定。
回顾安徽的省会变迁,作为一个横跨三大文化区的年轻省份,安徽的地理结构本身就容易形成多个区域中心。但年轻省份最不畏惧的就是不破不立。合肥作为长江沿岸城市,其GDP已达到万亿级别,尽管安徽人仍戏称其为“霸都”,但省会的地位已逐渐深入人心。用地理解析万物,您的三连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视频来源地址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o4y1t7Ns?p=1
- 山河四省的兴衰与现代困境 (0.748)
- 江西:经济兴衰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0.748)
- 河流-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母亲河与国家发展 (0.748)
- 湖泊-中国人工湖-从昆明池到丹江口,防洪发电调水,造福百姓。 (0.748)
- 山脉-秦岭与阿尔卑斯山,影响中欧文明的重要山脉。 (0.748)
- 城市-重庆-因地理和历史成为超级山城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