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知识管理五步法

#主题研究 #知识管理能力

基本信息

原始卡片::[[dataview-知识管理五步法]] 卡片

五个关键的节点[[信息筛选]][[采集能力]],[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知识挖掘]OR [[知识生成]],抽象为五个单词为:
[[知识管理能力]]的工作流

ryooo:研究上对知识管理流程划分的观点非常多,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获取信息 筛选信息 提炼知识 组织知识:知识组织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我们在笔记库中检索所需知识的效率。具体可见 知识组织 应用知识

Key Point

  • 问,黄金思维圈:why,what,how,聚焦核心,微信搜一搜主题:数据,智能客服、知识管理,产品设计四个主题
  • 集,输入决定输出,少即是多,解一个领域的10本书、10个人、10个公司、10个观点
  • 集:储水池模型,存量和流量,每天清理收件箱中无优先级的待办事宜
  • 集:比起付费参加价格不菲的课程,读书,实在是一件性价比极高、又极其自由的知识获取方式。
  • 理:分类还是分类存储,方便提取,分类 ,分类不能超过五加减2。每个事物都能找到它的位置,思维导图、目录树、结构图。 分类: 工作记忆和知识库, 知识的形式: 隐形知识,显性知识,结构化知识,形象化知识。 T字型知识结构3+1+N
  • 理:学会整理,过节约的生活,用最低标准看一个月花费是多少, 保持好身材和 保持整洁:体重降到135
  • 享:输出倒逼输入:目标牵引法,每3周一篇文章,写或者说出来才能代表你明白。王安忆说:“我写作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勤奋的劳动。
  • 享:费曼学习法:将知识抽象出来,做比喻让外行人、老太太都能懂
  • 思:找差值 ,反馈,对标管理,成长感悟笔记
  • 要做到避免犯错,查理·芒格说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花很多时间思考。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日程非常宽松,把大量时间用来思考。你考虑得越周全,犯错的机会就越小。二是要避免让自己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大多数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认为自己还不够忙,可是越忙越容易出错。而出错会打断投资的复利效应,这样的代价非常不划算。
  • 知:静态,知识的宽度:工作记忆 ,长期记忆() T型知识系统(隐形,显性,结构化,形象化), 基础知识,行业知识,基本准则 。 知识的形态:隐形化知识,结构化知识,形象化知识 ,知识的深度:了解,认可,熟练,应用,迁移
  • 行:动态,五步法(刻意练习) 习惯养成
  • BACK 理论:知识管理三要素,人、信息、时间,目标:认知升级+技能和习惯养成,对应三个子系统:认知管理:信息与大脑的交流;行为管理,在行动中成长;沟通管理:人性和分工协作,
  • 训练自己的知识管理行为系统: 问集理享思,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识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演讲能力
  • 问:碎片化学习,系统化思考,提问?确定主题:要素,联系,目标/功能; 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存量,流量,
  • 问:养成数据敏感性,挖掘需求,训练对需求的把握,遇到一个痛苦可以提问,画系统图解决
  • 集:输入决定输出,少而精,动态平衡,10个人,10本书,10个观点。储水池模型,包围式,要考虑到流出。越结构化,经历越痛苦的知识,记忆的越牢固。
  • 理:分类分类分类,看到一个知识点或者经历一件事,需要做两方面考虑: 1.形成待办事宜记录到滴答清单, 2. 形成关键点和联系,归类到知识体系中,训练专注的能力,养成番茄时钟的习惯
  • 理:让自己舒服,健康身体- 多喝绿茶和开水,体重目标135(目前是146),管住嘴:吃饭7分饱,输出大于输入,每周2次运动 :一次羽毛球 + 一次超级猩猩 , 整洁和分类: 每周理一下发,每天刮胡子,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分类,不做油腻的中年男人
  • 享:输出倒逼输入,人性的理解,完善工作记忆,坚持写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每天坚持写产品感悟文章,输出倒逼输入, 3周出一篇文章,知识管理17篇文章
  • 思: 复盘,对标管理。 有限理性,人的各种非理性行为,成长感悟笔记,安全空间,动态平衡,人性的非理性,反脆弱,当自己感到孤独的时候,看书或者写点东西,一个人有目标的人和没有目标的人,差别是很大的。
  • 训练自己的行动系统:暗示、有方法论的持续行为、奖励(延迟满足)、激励, 检查和更新工作记忆:原则清单+持续的行动 ,足够的糖分,保持自控力。
  • 训练自己的人性系统: 心态: 自信,热情,乐观 (能力,责任,价值) 人性的把握: 【贪嗔痴】, 建立关系、沟通表达,虚构故事。

打造知识体系遇到的问题?

大脑思考方式探索

大脑的记忆原理

大脑记忆和理解外界的原理,化繁为简,弱结构信息难以进行整体性学习,学习起来时间长,而实际应用价值又很局限。可能的话,要尽量找出随意信息中可能的逻辑结构(于无序中寻有序),能帮助你记忆。

理论一:感知(Perception)、预测(Anticipation)、行动(Action)、反馈(Feedback)、认知(Cognition)

从感性认识、到实践、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知(Perception)、预测(Anticipation)、行动(Action)、反馈(Feedback)、认知(Cognition)。

举个例子,当某人看到墙上有个折弯、凸出的横向圆柱形器物(感知),觉得应该可以握着它并且可以旋转(预测),于是他这么做了(行动),这个圆柱形器物果然旋转了并且伴随着“咔哒”一声,同时随着此人继续拉动圆柱形器物,这面墙被打开了(反馈)。哦,于是这个人明白了,这面墙是个门,而这个折弯、凸出的横向圆柱形器物是可以控制这个门的开关的装置,于是他以后都知道,这个叫做门的把手(认知)。

理论二、大脑思考经历四个过程:感觉-》知觉-》情绪-》思想

  • 感觉是由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知器官产生。
  • 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信息,和大脑皮层之中的记忆相互结合,产生对事物的一个认知。比如看到门上有一个手柄,就会调起之前的的记忆,知道这是可以用来开门的。
  • 情绪是调起大脑中的深度记忆模式,将知觉的内容,同自己的认知标准进行对比,产生喜怒哀乐,并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
  • 思想是调度心智计算模式,将知觉和情绪进行综合固化,通过表达和推理形成自己的认知标准

大脑思考经历的这四个阶段,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体力和脑力。除了思考过程需要大脑CPU高速运转之外,还要消耗我们的记忆。

理论三、认知系统持续进步有四个环节

  1. 领域基础知识体系(特征,深度学习)

需要死记硬背,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在这个沉默期中,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好像没有任何反馈。

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里,我建议学习者都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沉默时间去夯实自己的基础,这个阶段也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漫长而又没有直接结果,所以我们就会去追求一些表面文章。但是,我们所有前期的基础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积累的话,后续增长就会乏力,因为基础不够牢固
2. 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思考,强化学习)

关键的点叫作“隐喻”。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

一个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抽象层次,我们需要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间构造连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我们在思考中会有很多有序的连续的局部,就像从p→q一样。这些规律组合在一起,如果你可以熟练应用,就具备了逻辑能力。
3. 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迁移学习)

通过抽象,可以把很多事情,借鉴到其他方面,从而起到只要学习一个领域,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
4. 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建立知识体系)

我们的知识要点应该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全连通的网络。当我们从第一个方向通往目标的时候,如果这条路断了,那我们换其他的方向也同样可以达到效果。可以回想一下,高中学的很多知识点,有很多时候会由于掌握不到位而遗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建立了强大的连接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把这些知识推导出来,于是我们就不用害怕考前会突然忘记一些知识点,因为这些知识点是相互连接的,而相互连接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理论四 :

感知阶段(实体、关键词) -》 认可阶段(收集加工信息) -》 掌握阶段(整理) -》 应用阶段(享) -》 反思阶段(思)

逻辑结构图:

  • 隐形思维显性化:问、集(过滤器)
  • 显性思维结构化:理:内化,要把自己的隐性能力,结构化,形象化。让别人更好的理解。隐形化-》显性化-》结构化-》形象化
  • 结构思维形象化:享:外显,形象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化讲解,培养更多的人形成隐性能力,或者解决他们的问题,形象化-》结构化-》显性化-》隐性化
  • 自我更新:思,不断更新,维持内化和外显不断的循环,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太极八卦阵:阴阳结合

|600

  1. 问(确定主题)
  2. 集(收集信息)
  3. 理(整理分类)
  4. 享(分享使用)
  5. 思(反馈修正)

问 (why, what,how,good/bad,系统思维)

好的问题,比解决方案重要。

利用系统思维来提问?

提问的背景知识

  1. 教育有一条黄金法则,那就是——“所有问题都是好问题。”
  2. 大多数人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因为头绪太多,想不清楚,就只能凭借两种方法解决问题:1、经验。2、直觉。
  3. 提出问题的能力。记住:真正要学习往往不是如何记住知识, 而是如何提出问题。
  4. 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
  5. 一个重要的学习理念学习的起点是问题,而不是知识。
  6.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看似简单,可是能持续做到却并不容易,是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
  7. 大道无为:懂得取舍,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提问的目标

  1. 少即使是多,确定自己的能力圈,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关键词,通用能力+ 专业能力
  2. 系统思考习惯 ,训练自己的信息过滤功能 ,确定主题和背景原因,

提问的方式

  1. 封闭式提问
  2. 开放式提问
  3. 追问式提问

技巧

一、界定问题(是什么):方向比努力重要

1、背景

2、非期望结果

3、期望结果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

四、评估问题(好不好)

有一个技巧可以帮助训练提问能力:在自己动感情的时候,赶紧动手动脚,追问问题。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追问原因。因此,每当我意识到自己被一件事物击中了某种感情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手机,记录下我的感受和问题。

问题的描述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清晰的细节;
  • 问题发生的背景;
  • 提问前做过的调查研究及对其的理解;
  • 提问前为确定问题而采取的诊断步骤;

提问后反馈

  • 别的不说,别人帮你解决了问题,你得向别人说声谢谢吧,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 如果你厚道的话,也可以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写下来,让以后有问题的人不要重蹈覆辙。

经典问法

  • 黄金思维圈:第一性原理 (why)+ 心理表征(what)+ 方法论(how)+好不好(value)
  • 稍有学术基础的朋友,或者读书比较多的朋友,就会知道:一本书,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 二八效应: 什么能力达到中国的top20%, 那个能力能达到部门top20%
  • 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 去哪里?如何去?
  • 想想最坏的打算?
  • 坏人的特性?
  • 如果我不做会怎样?
  • 如果你得到了一个好处,你应该做的是,同时想一下,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1. "我们有什么" 2."他要什么" 3."我们要什么" 4.“他有什么”

对于制定方向的人来讲,毫无疑问Why 最重要;

对于制定策略的人来讲,毫无疑问how最重要;

对于底层执行的人来讲,毫无疑问do whta更重要。 不能存在于某个独立个体,到底是先思考why,还是先do

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我们经常罗列清单、收藏文章,但这些书单有多少是你真正有动力去读的?读完了还能实践的?

列问题清单,然后分类去寻找书籍,是我常用的读书方法,这样有动力读书,也有动力去实践书中方法。

如何决策一件事值得去投入

  • 第一,这件事情是否有助于提升我的认知能力?人这一辈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或者机遇来了以后能不能做得很棒,这是认知的能力在决定作用。
  • 第二,这件事是不是我喜欢的?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做?
  • 第三,这件事情从长期来看,是否有复利效应?或者边际成本是否逐渐降低?
  • 第四,这件事情能不能给我带来正面黑天鹅的机会?也就是能不能给我带来很多意外。

神经逻辑层次

神经逻辑层次是Robert Dilts在Gregory Bateson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NLP技巧,这也是NLP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神经理解层次包括六个方面:

系统:这个目标对其他人有什么影响?

身份:当你实现这个目标,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价值:为什么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

能力: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行为:需要做什么?

环境:什么时候?在哪里?

5W1H:分析问题

5W+1H: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600

2017年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 2017年哪一天你认为很重要?
  • 第一,我们不是强者,还能不能登上舞台?
  • 如果靠火车头,车厢越多,就车速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这就是我们把这个脑洞称之为“动车组脑洞”的原因。
  • 第二,我们刚刚进场,怎么找到新玩法?
  • 第三,跟不上变化,会不会被淘汰?
  •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遇到天花板?
  • 第五,中国经济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 第六,中国能否赢得良性的全球发展环境?
  • 按说,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多,信息传播快,示范作用好,为什么这些成功的消费品牌反而诞生在二三线城市呢?
  • 努力的方向:努力做什么事情?
  • 这个时代需要的「努力」是什么呢?是商业思维层面的「努力」。
  • 简而言之,你要去关注行业,要去思考:
  • 这个行业会带动哪些细分行业?
  • 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产业链?
  • 我可以在这条产业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 这才是你应该努力的方向。

「消费升级」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能不能从体验、情感、归属感、安全感……等各个方面,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价值?

再比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永远存在天然的信息差。那么,我们能够如何通过「打通」渠道,抹平信息差距,来从中获益?

  • 为什么客户总是更喜欢别人的方案,而不是你的?

那么,不妨想:

这个方案到底是满足谁的、怎样的需求?

这个方案呈现形式,是符合各方预期的吗?

这个方案一旦交付,投入产出是更高性价比的吗?

  • 为什么上司不给我加薪呢?

你不妨进行这样的思考:

我的能力模型,是上司非常需要的吗?

我的工作表现,能够满足上司的预期,让他少操心吗?

我创造的这个价值,高于我要求的薪资吗?

集(输入决定输出:建立过滤器【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等新型过滤器技术】、控制质量和数量,动态平衡,包围式学习)

内容横向并不最重要,纵向才是重要的。所谓横向就是指各个专业,理工农医等;所谓纵向就是指梯度,所谓的一、二、三流。各学科的最高等级都是合在一起的。从事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找最高等级,要寻找“山顶”,“山顶”也许永远不会到达,但光辉会一直照耀着你!

主题选择收集内容(名师出高徒:质量)

主动思考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在阅读中寻找和自己有同构关系的书,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

找到好的导师至关重要。 就像好的AI需要优良的标注一样

模仿研究-从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出发,

  • 10个观点
  • 10人名人
  • 10个企业
  • 10本书

寻找专家、教练做定期指导或咨询

加入社群或组织

去考级别最高的认证

图书的类别

用眼睛看的书:愉悦心情

用脑子看的书:专业

用心看的书:心灵

图书属性

  • 深度还是宽度(长篇还是短篇阅读)
  • 外国还是中国作者

收集的方式

听、说、读、写,就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最基础途径。

|600

收集原则:储水池模型,输入与输出平衡

进水和出水要平衡

|600

信息过载是因为我们的过滤器失效,收集和填槽,包围式学习,我不做什么,噪音过滤,最重要的事情只有3件事,甚至是1件事, 向微信学习,非常的节制

阅读方法

阅读要让自己更聪明。

阅读有明确的聪明目标,也必须达到:技能提升,境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获得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尊重。

聪明的阅读,以解决问题为驱动,有很强的目的性与系统性,这是德鲁克阅读法,以年为单位,专攻一位重要作者的书,或专攻某一专业的书,不怕厚书和难书,迫使自己成为专家。

考虑到互联网广大用户的学习实际情况,信快速阅读,不是切合实际的故事。快速阅读太过于强调速度,以至于脱离了大多数学习者真正需要知道并执行的道理。

读书应求质不求量,当你真正搞懂某专业的一本核心书籍后,会发现其他很多书籍只不过是在重复或者换了一个角度讲同一个道理。因此搞懂一本书的效用远大于囫囵吞枣十本书的收获。

环境

  • 软环境:心理的专注能力,不够外界的影响;
  • 硬环境:
  • 外界的“安静” 白噪音能力或者听一些熟悉的歌曲
  • mac book, 关闭手机,

阅读分类

多任务还是单任务?精读还是泛读?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挑战性阅读

阅读技巧

初次学习→间隔→再次学习→最终测试。

  1. 了解作者以及主题的背景
  2. 略读:看目录,理解书籍框架:拿到一本书后,在开始读正文前,先浏览一遍序言,目录、索引和插图,对图书有个整体认知。
  3. 寻找网上读书笔记,
  4. 温习读书笔记:反刍机制,复习模式(在上班或者下班的时候,将最优秀的阅读笔记用QQ浏览器读出来,不断进行的复习)
  5. 精读(拆书):根据笔记中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寻找书中的答案
  6. 实践,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阅读工具和习惯(电子化、云端化)

不读纸质图书,阅读全部云端化,多终端化,支持检索,不限制只在一个手机或者电脑,便捷,防止换机、电脑损坏带来的遗失

  • 微信读书:
  • 优秀电子阅读器:简洁、支持划线、听书,,方便做笔记,划线可以将数据导出
  • 丰富图书资源:以出版书居多,支持时间换书币,每周最多可兑换10书币,一小时兑换2书币,只要保持读书,基本上购书不需要花钱;
  • 突出社交性:看到精彩的内容可以评论和分享,支持好友读书排行和图书推荐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自主选书,实现“主动阅读”
1.1、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建立书单

有人质疑这不是还是在记录别人推荐的书吗?但这里的推荐与书单不同。书单是作者出于自己的目的,围绕一个他认为有益或者有趣的主题建立的。至于是否与你的需求契合就不一定了。但你自己记录的书单都来自你感兴趣的领域,而且推荐者的观点得到了你的认可,或者哪怕是反对,至少也激起了你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样,你就有了“主动”阅读的动机,而避免了盲从推荐者,撞大运式的被动阅读。
1.2、持有问题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图书

2、运用“集中阅读法”,实现快速阅读

3、把书中知识内化的1个关键点和4个诀窍

四层境界:基础阅读 、简式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1、简式阅读六步骤

书名序言、目录、索引(确定话题范围)、简介与推荐(核心摘要)、最直接章节(开头结尾)、随意几页(书最后部分)

2、分析阅读

①讲什么?

弄清书的分类(实用、理论)

一句话或几句概括整本书(国富论,资本运作)

全书大纲(最重要)

作者意图(要解决哪几个问题)

②诠释?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解释或者理解比较困难的词(如进化论的:物种)

关键句:可以承接上下文的(做到可以自述或举例表达)

重要论述(按先后顺序画思维导图)

审视收获:解答了什么?未解决什么问题

③公正评判一本书

同意、不同意、不评价

理性表达

区分知识和观点而不是针对作者本人

3、主题阅读:简读(找重点章节)、明确主题关键字含义、理清楚问题、找出问题答案、分析并讨论

关于听书

  • 每次听完书,需要对一些记忆深刻的印象的内容记住, 下车后,回顾然后将一些精彩的内容划线
  • 最好每天记录读书笔记,不然很容易遗忘。
  • 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笔记:比如开车的过程可以听说, 在排队过程中看书

心态上:要保持一种读书的动力,确定为什么要读书,建立自己的虚拟故事 5.听书的笔记方法

理(建立心理表征\结构化数据)

大脑需要数据,需要记录:人脑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限,是记录让人脑工作在有序的持续递进的思考和推理工作中。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图形记录,声音记录,这些记录把一段一段的信息给人脑处理。当这些信息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持续输入到人脑中时,那么人的创造力就会象踩着台阶一样,不断提升,直至无限。

产生连接: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理顺各个信息之间的顺序关系,让大脑一段一段地处理,不断产生出新的结论信息,然后再把这些结论信息记录下来与新收集的信息一起,再交给大脑继续处理,继而又产生了新的结论信息。这样不停迭代往复,如一条不停向前延伸的河流,永无止境地流淌下去。如果信息的输入是无序的,那工作一定也会是无绩效的,如果输入信息是递进的,那工作成果一定也会是可观的。

在丢掉不心动的物品后,如何创造理想的居家空间,过上怦然心动的生活”。

  • 结构思考力:通过构化一个结构→表达核心观点(基础)+清晰(有理有据)并有逻辑的(条理分明)证明观点→做到清晰思考和有力表达。
  • 分类分类分类:记忆组块,晶体知识,知识图谱(心理表征)知识图谱:“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 必要难度理论:学习分为存储和提取,存储容易会导致提取困难,反之,费力地存储则提取会相对容易。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会:如果我们随手将一样东西放到一个地方(存储),下次要找的时候就很难找到(提取)。如果我们有自己存放东西的规则,存放时可能费点事,但在使用时就能轻松找到。
  • 每个实物都有他自己的位置,分类,优先级,枚举 ,
  •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手册:心理表征,用案例来印证知识
  • 你能看到作者的论证思路、逻辑脉络。如果具备相关知识,你甚至能代入进去,跟着作者一起思考,发现作者论述过程中的疏漏和破绽。
  • 标准化、模块化、方法论,应该是自内而外的,经过你的思考、实践进而归纳出来的,而非直接把外在的东西拿过来用。
  • 建立最基本的心理表征极其重要,哪怕与正确的标准相差十万八千里都没关系。

整理需要解决的矛盾点:解决熟悉-》真正的掌握

这认知神经科学家 Frank Keil 提出「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东西,能够记得很多事物,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记住的,可能远远低于我们的想象。

「熟悉」会给你一种「我已经会了」的体验。 在它的刺激下,你会不断地去追逐新事物,获取新资讯、新内容,但却从未回头看一下旧知识的巩固。就像拎着一个有破洞的袋子,不断往前走,不断往里装东西,却一边走一边往外漏。这就是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大敌。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懂得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熟悉」而已,并没有真的将这些信息掌握和内化。

疑问:那应该如何做呢?

建立知识存储体系

信息的存储方式

  • 内部: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要拿来记忆。工作记忆:原则,做事方法
  • 认知科学家 Thomas Landauer ,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究人的心智和知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他测算出了我们学习和记住事物的速度,并假设:如果在70年的时间里,这个速度是恒定的话,总量是多少。 答案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1GB。
  • 外部:建立知识体系辅助记忆事物
  • 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 它们的特征和关键是什么?
  • 可以如何使用它们?

建立知识内容体系::心理表征\结构化数据(分类、分类、还是分类)

大脑是如何判断我们是否「知道」一件事物的呢?

答案是:依据我们对它的信息量。

针对一样事物,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大脑就认为我们越「了解」它 —— 哪怕这些信息,实际上可能是不充分的,无价值的。

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它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刻意练习(行动系统)可以帮助创建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将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区别出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的几个好处

  • 有助于找出规律,预测未来
  • 拿足球来举例,球场上,球员为响应来球而跳动,以及其它球员的跳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的规律有着细微的差别,并且在持续不断的变化,最优秀的球员几乎在一瞬间就能辨别出规律,并做出响应。
  • 有助于解释信息
  • 心理表征有助于理解和解读信息,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对于一则关于足球比赛的新闻故事,决定某个人理解程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阅读或者语言能力,而是对这项运动有多了解。
  • 有助于组织信息,吸收和考虑更多的信息
  • 如果一个人耳朵痛和眼睛痛,一般的医生只会针对耳朵或眼睛单独治疗,而专科医生被想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源。
  • 有助于制订计划
  • 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 有助于高效学习
  • 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们对学习的心理表征多么有效。

心理表征之知识组块和系统思维框架

  • 刻意练习是为了更好的形成组块,错误的粗块不要练习。
  • 专家很多时候看上去思维方式与大部分人不同,实际上由于他们拥有大量的记忆组块,并能在快思考时顺畅提取使用。
  • 任何领域的牛人,都会提到自己制定了一套认知世界的思维框架,并且能将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总结出抽象的结构。
  • 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big ideas)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而新手则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性引导思考和行动的。
    1. 刻意练习的有效性在训练方向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体现,比如有一个专业教练给予方向性指导,所以在艺术、音乐、体育方向,刻意练习极其有效。

组块是如何造成了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呢?

  • 例如,书架上取书这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组块:识别目标,确定位置,取书时用手抓住书脊,控制抓的力度,取出的路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小组块(mini-chunk),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小组块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组块,所以成年人只会用取书这一个组块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多个小组块。
  • 相较之下,对于一个2岁的小孩子,完成取书这个动作就必须先掌握其中的小组块。每取一次书,他都必须按顺序思考每一个组块,一个组块使用完,再思考下一个组块如何运用。
  • 以一个最小模型来阐述,当思考一个创业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时,蔡文胜的工作记忆会放入A和B,新手由于不理解A和B,他的工作记忆会尝试放入A1、A2、A3、B1、B2、B3。上文已提到,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所以对于蔡文胜先生来说,他只需动用少量的认知资源就能完成一次决策,而对于新手,即便认知过载,也无法做出全面的分析。

心理表征的第一步:分类

分类:不要小看分类,了解事物的分类是改变认知和行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一个人脑子不清醒,通常是因为分类错误,而有效的分类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别,在于看事物的分辨率。
  • 做事要有骨架也要有血有肉,丰满,把事情讲清楚有激情有理想

T字形: 横向和纵向

  • 细化,是进行纵向的垂直细化。
  • 跨界,是横向关联。亦即将其他领域的能力,跟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内容

  • 基础知识:人、时间、信息
  • 专业知识:产品(类别就很多:客服、金融、财务、物流、零售、律师、烹饪等等都是专业领域)
  • 框架知识:原则+习惯

整理工具和方法

  • 使用eagle整理自己的图片等资料,
  • 将文档上传到腾讯文档
  • 隐形化-》显性化-》结构化-》形象化
  • 思维导图能很好的表达出, 摩西思维导图
  •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知识,而是用别人的知识,升级你的知识体系。
  • 人们总是有一种幻觉,拥有越多,生活越好。有人把"恋物"的根源归咎于重感情,毕竟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回忆;还有人觉得囤积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说到底,不愿意丢东西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对过去的执著和对未来的不安。

对于读书,不应该是被动去接收作者传递给你的内容,以及呈现内容的模式,而应该把书看作资源,主动去构建、搜寻和组织信息,这样才有意义。

有道笔记:笔记整理工具,国内笔记最好的应用,兼容各大操作系统,关键还支持markdown和搜索,极力推荐。

好处

通过读书笔记来阅读和思考,带着问题,反复咀嚼图书,最终能学以致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没有记录笔记的读书基本是没有用的。没有索引,无法快速查找,补充,完善的笔记也是没有用的。读书的方法:

类别

  • 书摘:尊重原文内容,框架
  • 读后感: 思维导图梳理目录结构。

方法

文章划线和感悟分享 -> 导出到笔记平台进行分类管理和备份 -> 搜索和综合别人的读书笔记 -> 形成一个自己的读书笔记

结构

  • 作者介绍及主题背景
  • 为什么看这本书?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 简短总结和关键词
  • 按图书结构整理书摘(可以按照小的“章节",也可以按照大的“篇章”,最好是原书内容,不做任何的个人解读)
  • 积累浅显深刻的实际案例
  • 参考

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s),是美国教育学博士David N.Hyerle在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明出来的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这种高效的工具,适用于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学习。

比如:图书分类

等价交互分类法

Have:你有什么、能提供什么;

Need:你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

Constraint:你受到什么条件约束。

3阶目标法

  • 可用、易用、好用
  • 认知、认可、离不开

四象限分类法

  • 紧急、重要
  • 爽、进步
  • 责怪/理解 、自己/他人

提取练习

  • 复习时,不要看教材,不要看笔记;
  • 拿出一张白纸,把你能回想出来的、刚学到的知识,都写出来;
  • 然后打开教材,打开笔记,对照刚才写下来的东西

一维分析:关键路径(MVP)

MVP:最小价值产品或最小可视化产品,这在精益创业是中很重要的概念。

也就是先臆想一款产品,他有什么功能,要解决用户什么需求。

但是,没有经过用户验证的功能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开发运营之前,先去验证该产品要解决的用户需求确实是存在的。并且要知道以下三点:
1.MVP只表现一部分产品价值
2.MVP给“发烧友”用,给自己的粉丝使用
3.MVP是探索式产品怎么做MVP产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在产品功能定位阶段先将市面所有产品收集到一块,从中选取出一些核心功能。

一维分析:WBS分析法

WBS: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创建WBS:创建WBS是把项目 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

WBS是项目管理重要的专业术语之一。WBS的基本定义 :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无论在项目管理实践中,还是在PMP,IPMP考试中,工作分解结构(WBS)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WBS总是处于计划过程的中心,也是制定进度计划、资源需求、成本预算、风险管理计划和采购计划等的重要基础。WBS同时也是控制项目变更的重要基础。项目范围是由WBS定义的,所以WBS也是一个项目的综合工具。

二维坐标分析法: 四象限

三阶目标设定法

可用,好用,美誉度

认识,认可,离不开

明白,相信,支持

高中低

主动获取,知识迁移,认知升级

无,有,优

合作三部曲:

  • 单点突破,修炼内功,互惠资本
  • 稳定军心,给自己和团队打气(看脸就知道项目的成败)
  • 做关系,打成一片

享(输出倒逼输入)

分享的重要性:重要的不是知识输入,而是知识输出,

平时阅读了太多的信息,如果被没有被分类存储,就不能被大脑有效的调用,而测试大脑对知识体系化的高低程度,可以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原则,在30分钟将文章写出来,如果大脑写不出来或者写的不顺畅,说明这个话题,你的结构化程度还不够,还没有掌握足够多的信息,从而需要自己在去思考输入和整理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进而修正和完善知识体系。

先介绍一个由MIT教授Neri Oxman前年发布的理论,人的创造力方式分为4种:科学(Science),工程(Engineering),设计(Design),和艺术(Art)。科学的职能是解释并且预测我们所处的世界,它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工程的职能是将科学知识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发上,它将知识转换成功用;设计的职能是产生解决方案(Solution)的表现,将其功能最大化并增强用户体验,它将功用转换成行为;而艺术的职能则是对人类行为提出质疑,并且创造人类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和意识,它将行为转换成新的信息感知,整个循环重复,再传递给科学。整个闭环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发展。

要想超出知识本身,光有热情还不够,你要寻找各种应用知识的途径(即使现在讨厌它),知识因“用”而获得新的意义。

如果只学习而没有实际的应用,就是在浪费生命。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处理信息呢?奥里吉提出,首先是把“信息时代正在转向声誉时代”这个转变本身考虑在内,认识到在信息流通中“声誉”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其次,接受信息的时候,具体评估一下是谁在传播信息,别人传播信息是什么意图,它是否权威等等,这样能帮助你更正确地把握信息。

分享形式

写作原则

  1. 一句话描述你的观点? 用什么论据和案例证明这个观点? 这些论据和案的关系如何?
  2. 切记,能图不表,能表不字

方法论

  1. 构造:确定主题,将碎片化的阅读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知识晶体
  2. 系统化: 将知识晶体通过分类和关系,进展系统化
  3. 写作工具:有道云笔记进行可视化
  4. 深度加工: 联想和连接进行文章的组织,用思考代替记忆

项目应用

见项目管理的文章

共享渠道

  1. 书摘分享:专栏
  2. 语音分享:培训、电台、直播、演讲
  3. 文字解答别人的问题:知乎
  4. 感悟分享:一定是原创
  5. 笔记分享平台: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更多人,建立自己的读书圈子
  6. 微信公众平台:因为有关注的关系,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才发到这里
  7. t5 他情逆三世缘71133
  8. 豆瓣:文艺爱好者,有完备图书资料和很多的图书评论,是非常好的交流场地
  9. 微博头条:微博上宣传更快
  10. 脉脉:行业上的交流

思(通过反馈,找差值,黑客增长,认知升级)

不忘初心,回顾目标,对标管理,成长感悟

无法衡量的东西,也无法管理

通过反复的元思考,看清自己的智力模式,发现自己的天赋,然后强化这个天赋;在信息时代,刻意锤炼自己的「信息碾压能力」,以最大化地利用和发挥工作记忆。

找差值、对标管理

所谓的认知升级,就是在复杂情况下,做出了超乎常人的不一样的判断。对行业发展机会有着更高的认知,从而造就了我们财富上的差距。有人说,认知几乎是人与人之间的唯一差别,虽然说得很绝对,但这也表明了认知的重要性。

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就是企业管理中的“对标管理”,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客服部“用户体验手册”和“产品流程体验手册”的基本原理

分享反思和接收反馈,学而时习之

  • 不妨扪心自问:这些「学到」的东西,你真正把它应用到实际中的,有多少?
  • 你只是在「积累」它们,还是真正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 如何才能帮助大家,把知识真的应用到实践中,而不只是停留在「又学到新东西了!」的新鲜刺激和精神愉悦上。

每周成长感悟方法论

一、本周3个重点项目+感悟

二、3个能力培养行动成果

三、自罚记录

四、奖励记录

五、已毕业能力

成长感悟笔记

反思&回顾

  • 每周整理::每周通过滴答笔记的 “摘要”,放到自己的个人笔记中心,积硅步行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每月回顾:每年的计划
  • 每季度、半年回顾
  • 每年计划:年初制定每年计划,每5年的规划

清单选择法

  • 第一步:列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你把这些事改成因为你选择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 第三步:填写做那些事的理由:“我选择做 是因为我想要。”你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许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这样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在价值观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