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电影-中国武侠电影百年发展史:从《火烧红莲寺》到《射雕英雄传》

#电影 #视频笔记

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史

武侠电影的起源

  • 武侠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古典戏剧。
  • 1928年《火烧红莲寺》上映,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诞生。
  • 《火烧红莲寺》连续拍摄18集,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波武侠神怪热。

武侠小说的影响

  • 上世纪50年代末,金庸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风行。
  • 1958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被搬上银幕,开启了武侠小说的影视化改编。
  • 金庸小说构建了宏大的世界观,角色塑造生动饱满,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武侠电影的成熟

  • 60年代中期,邵氏兄弟公司开始拍摄武侠动作影片。
  • 张彻和胡金铨开创了新派武侠片时代,代表作包括《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
  • 武术指导晋升为武术导演,为武侠电影注入了灵魂。

武侠电影的繁荣与衰落

  • 70年代初,李小龙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作品广受欢迎,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活力。
  • 8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进入相对衰落阶段,成龙等明星转向其他类型电影。
  • 徐克导演以创新风格著称,代表作包括《蝶变》、《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等。

武侠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 21世纪初,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激发了中国电影创作者的信心。
  • 近年来,优秀的武侠电影较为稀缺,但观众对武侠片的需求依然存在。
  • 徐克的新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即将上映,引发观众对武侠电影的新期待。

全文剪藏

[[电影]] 中国武侠电影百年发展史:从《火烧红莲寺》到《射雕英雄传》

提到“武侠”二字,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或许是金庸、古龙等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作品的名家。或许是当年需要租借碟片才能观看的香港电影。或许是那些专注于武侠题材、耳熟能详的大导演。
也许是初高中某个下午的课堂上,大家都昏昏欲睡,而你却沉浸在武侠小说中无法自拔。其实,将时间倒回二三十年前,武侠绝对可以被称为最风靡、最火爆的题材。它激发了各路创作者的灵感,也让无数观众和读者欲罢不能、沉醉其中。

那么,武侠的根本魅力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直到如今,依旧有很多人对武侠题材充满期待?
格外喜爱呢!咱们今天这期视频以杂谈的形式简单回顾一下武侠片的发展,聊一聊经久不衰的中国武侠片这一分支门类从出现到火爆和深受追捧的漫长渐进式过程。

这个类型最早的创作灵感其实来源于古典戏剧。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侠电影的诞生则需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中国武侠电影的代表作品是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上映。可以说,这部电影从影史的角度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首先是影片上映之后广受欢迎,万人空巷。在此后的三年内,连续拍出了18集,可见其商业价值之高。同时,它也吸引来了非常多的效仿者,相当于是带起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波武侠神怪热,也为后续武侠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奠定了基础。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侠片能够在中国产生并发展,得益于我国武侠小说创作的成熟路径、广泛的读者群体以及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无数优秀的武侠小说为武侠片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开始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这无疑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再度兴起提供了新的文学基础和孕育土壤。尤其是金庸,他在香港创作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庞大而崭新的武侠小说世界,也为电影创作者们带来了丰富的灵感。
例如,1958年香港的峨眉制片公司率先将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搬上银幕。金庸的小说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且具有显著优势。以《射雕英雄传》为例,首先,它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宏大世界观,在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创造了一个架空的武林江湖。江湖人坐江湖桌,社会人落社会坑。
在这种设定下,自然会发生诸多尔虞我诈、精彩绝伦的切磋和对垒。家国大义与江湖纷争交织其中,如同暴风雨下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冲击着观众和读者的神经,令人难以置身事外。

此外,小说对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生动饱满,避免了角色一味完美无缺或脱离现实的悬浮感。例如,郭靖为人忠厚老实,却常被人认为过于单纯;而黄蓉则懂得审时度势,绝不会做不切实际的白莲花。
这些对于改编来说,都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发挥空间。金庸小说中的许多武打段落虽然简短,但精炼且记事感很强。例如这一段打狗棒法,共有半披、缠、戳、调、隐、风、转、八绝、黄荣。这时使的是“缠”字诀,那竹棒有如一根极坚韧的细藤,缠住了大树之后,韧那树粗,大树十倍。
无论如何,横挺直肠,休想再能逃脱,却束缚更甚。简长老立冠双膀,使开大力金刚杖法,将钢杖运得呼呼风响。他挥到东,竹棒跟向东;他打到西,竹棒随到西。黄荣毫不用力,棒随杖行,看来似乎全由简长老摆布,其实是如影随形,借力打力。以这样的原著为蓝本进行影视化,将对文字的幻想和脑补以视觉形式呈现,也是非常容易出彩的。
在20世纪50年代,金庸的小说已在香港报刊连载,不仅风靡香港,其热度甚至覆盖了东南亚。直到1980年,广州的《武林》杂志宣布连载《射雕英雄传》后,第一天便售出4万多本,成为当时广州最畅销的杂志。可以说,那时阅读金庸的作品是最时尚、最热门的事情。若当时有自媒体,必定会出现“一千字带你读懂《射雕英雄传》”的文章。

让我们再将话题转回电影。
在金庸小说刚开始流行的上世纪50年代,香港曾一度拍摄了大量武侠片,但大多数仍模仿《火烧红莲寺》的路线,剧情浅显,特效简陋。直到一家影视公司的出现,为武侠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邵氏兄弟公司。

60年代中期,邵氏看准了武侠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开始拍摄武侠动作影片,并引出了两位关键人物——被称为“武侠之王”的导演张彻以及香港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众多经典武侠神作,比如《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
是他们开创了新派武侠片的时代,认真规划镜头、语言和动作,将其作为构想和拍摄的核心。武术指导不再是简单的顾问,而是晋升为影片的武术导演,为武侠电影注入了灵魂。
在保留中国武侠文化与京剧舞台表演传统亮点的同时,还需推陈出新,精心打磨故事剧本,融入更多元素。毫不夸张地说,是他们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武侠片的格局。其创作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武侠电影。自此,武侠电影开始走向真正的成熟。

70年代初,李小龙横空出世,他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作品广受欢迎。
影片名扬海内外,电影所弘扬的中华民族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武术精神,令无数观众为之痴迷。其中,他的出现为武侠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武术动作的精彩与漂亮成为这一类型电影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这一时代堪称武侠电影史上真正的武打时代。然而,遗憾的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太久。到了8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便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
举个例子,继李小龙之后诞生的功夫巨星是谁?是成龙。1978年,成龙主演了《蛇形刁手》和《醉拳》,凭借一套动作就能吸引无数武术粉丝,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巨星。然而,没过多久,他便转向拍摄警匪片。幸运的是,很快就有新一代导演出现,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开始对武侠这一类型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挖掘。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导演徐克,江湖人称徐老怪。他以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风格著称。例如,他的处女作《蝶变》被誉为未来主义武侠片的代表作。

再如,《新蜀山剑侠》中,徐克运用钢丝特效,打造了众高手腾空飞跃的壮观场面,并邀请了《星球大战》的特效团队,助力完成激光飞剑的特效制作,试图让香港的特技水平与国际接轨。
我曾在某处看到一种评价,称徐克最擅长的是“新瓶装旧酒”。这并非贬义,而是指徐克导演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他喜欢将科技与武侠相结合,开辟武侠电影的新天地,例如《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等作品。这些电影不仅赢得了口碑和市场,还引发了其他电影人的学习与跟进热潮,使得武侠片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事实上,我之前也曾探讨过香港僵尸片的相关话题。
当时我在视频中提到,某一类型影片的火爆往往会引发短时间内的市场膨胀和饱和,进而导致观众对该题材逐渐失去新鲜感和耐心。武侠片也不例外。21世纪初,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响亮的一枪,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电影创作者的信心与热情,促使他们加速创作。
然而,大家逐渐发现观众对武侠电影的兴趣似乎有所减退,武侠片本身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且难以在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以《十面埋伏》为例,尽管近年来优秀的武侠电影较为稀缺,但我相信观众对武侠片的需求依然存在。观众心中对江湖的向往和对豪侠的情怀从未消失。当年的武侠电影之所以风靡一时,是因为它们结合了时代特色和创作语境。
每个时刻的他们其实都代表着大众当时想表达却没有出口的情绪。比如说,早年大众追求的是能有英雄站出来惩奸除恶,扫清黑暗,能有大侠站出来以一当百,扬我雄威。渐渐地,观众发现好像也不用一味追求侠之大者,能为国为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侠未必时刻存在,求侠似乎还不如求己。
武侠电影与修仙修道的路线相似,从最初的追求入世、打打杀杀、争权夺利,逐渐演变为归隐田园的淡然与安逸。这些变化见证了时代的洪流,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从人文角度来看,武侠电影实际上是为观众编织了一场场恢弘盛大的武侠梦,谱写了一段段浪漫而神秘的江湖情。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经引入,便掀起了极大的轰动。
对于我们80后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射雕英雄传》,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或许因为《射雕英雄传》是第一部被引入的金庸小说,大家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由《射雕英雄传》改编的影视作品,我们也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自90年代以来,《射雕英雄传》的各个版本翻拍不断涌现。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播放载体不断变化,但《射雕英雄传》的翻拍依然源源不断。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版本上映后,依然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热议。我之所以制作这期视频,是因为春节将至,徐克的新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即将上映。借着这个热度,我想聊聊武侠。徐克、金庸、《射雕英雄传》,这些武侠元素齐聚一堂,怎能不让人好奇?什么是“侠之大者”?我在写稿时也稍作了一些查证。
据说这一晚拍摄的应该是原著第34到40章的内容。宋猛双方的矛盾升级,郭靖陷入忠义两难的困境。然而,作为一心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他不得不在矛盾中做出取舍。这一取舍的过程预计会拍得跌宕起伏。
其实,《射雕》这个IP背后蕴含的是中华儿女血液中流传千年的家国情怀。表面看似澎湃热烈,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内核是一种悲悯,一种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英雄价值观。

在这一回中,选择着重刻画个人侠义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纠缠角色,这在过往的各个版本中相对少见,因此值得期待。我很好奇徐克这次会带来怎样的新火花。

来源: 中国武侠电影曾经有多辉煌?浅聊一波武侠片的成长之路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 #刘老师说电影 [[刘老师说电影]]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