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少有人走的路

#书名 #原文笔记

克服困难的四原则,实现自律

  • 延迟满足
  • 承担责任
  • 尊重事实
  • 保持平衡

视觉笔记

出版者语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衷心希望,这些图书能给您智慧和勇气,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名人名家评论

在你比较年轻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被人伤心,你伤其他人的心。无论通过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学会怎样去爱,无论你是不是曾经爱过,真正爱过,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

我学这个不是想分析别人,而是当我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被人说好或者不好时,我能相应地调节心态。

因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绪完全影响你身边的人,影响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响家人……

有利于对自己的认知和保护,另外对社交也很有帮助。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心安是与懒惰对立的,该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过,才能达到心安,所以佛教说,“非积极也消极也”。

1)自律,从推迟满足感开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吃宵夜;2)爱,是自我完满。坠入爱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边界崩溃;3)学会放弃,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4)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会带来孤独感。所有走在最前面走得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摆脱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所以,这真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境界。

当我们能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者理论。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发泄愤怒能让人一吐为快,责备他人能让人舒服,仇恨则让人过瘾。它们就像其他使人快乐的活动一样,容易让人上瘾甚至会迷上它,并养成习惯,无法自拔。

中文版序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前言

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

第一部分 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问题和痛苦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子不教,谁之过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解决问题的时机

前面谈到父母的爱对培养孩子自律,即推迟满足感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不妨看看不能推迟满足感,对成年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微妙却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问题降临时,势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

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话: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逃避自由

如果一个人被心理医生诊断为人格失调症,那说明这个人逃避责任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

移情:过时的地图

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病人来看心理医生,是因为旧地图已不再生效,但头脑中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迎接挑战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

不管个人还是组织,要想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要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完全忠于事实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反省,确保我们的言语能够准确地表述出我们所认知的事实。

隐瞒真相

谎言通常分为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他在潜意识里感到焦虑,不意味着他已经自觉做好准备,可以公开地同我探讨个人隐私。我把观察结论告诉他,对于他没有多少好处,甚至是莫大的冒犯。我使他丧失了就诊的勇气,这对医生而言,完全是一种失败。

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力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在青少年时期,求胜的欲望曾给予我很多帮助,不过如今身为人父,这欲望就成了我前进的障碍,我必须将它清除出局。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必须对以前的自己做出调整。

抑郁的价值

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我们不妨按照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简单归纳我们在各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无所不能的幻觉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亲或母亲(或二者)的欲望童年的依赖感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青春的性吸引力长生不老的空想对子女的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身体永远健康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总体说来,这些就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放弃与新生

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面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

第二部分 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的定义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坠入情网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地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浪漫爱情的神话

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为了追求永恒的爱,为了追逐那种幻觉,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要么一辈子生活在悔不当初的痛苦之中。

因为他们可以把伴侣当作独立的个体,让对方独自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彻底找到问题的症结,使婚姻和家庭迈向成熟。

再谈自我界限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

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依赖性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种身份具体是什么,对他们并不重要。他们的情感关系貌似坚固,实则脆弱,因为他们构建情感的目的,只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为此,甚至达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够组建美满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更加持久。

精神贯注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自我牺牲”

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爱,不是感觉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关注的艺术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非爱”的本质则是懒惰。

失落的风险

有些时候,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独立的风险

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投入的风险

充分投入,并做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

如果童年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到了成年时,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他们总是先发制人地“抛弃”对方,即采取“在你抛弃我之前,我得先抛弃你”的模式。

要实现自我完善,享受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进而使真正的爱成为人生的重心,就必须无所畏惧,敢于做出改变,而不是墨守成规。

腹背受敌的士兵没有选择,只能面对;而一个处于心灵成长中的人通常都会退缩到以前熟悉而又狭隘的方式中,拒绝成长。

冲突的风险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要求内容就不能超过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古代谚语说:“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

爱与独立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往往是典型的自恋狂。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婚姻是分工与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双方需要奉献和关心,为彼此的成长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标,是让双方同时得到滋养,推动两颗心灵的共同成长。双方都有责任照顾后方营地,都要追求各自的进步,都要攀登实现个人价值的人生巅峰。

爱与心理治疗

医生必须诚实地对待患者,而且要始终如一。

如果陷入情网,自我界限会出现崩溃,其独立性又会出现大幅度倒退。

所有建立在真爱之上的情感关系,其实都是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的心理治疗关系。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爱的神秘性

爱究竟从何而来?有的人为什么始终缺乏爱?爱是推动心理治疗的重要元素,而爱的缺乏则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爱,其对象一定是人,只有人的心灵才具有成长的能力,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信仰与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

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我们的信仰和世界观,常常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这就构成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我们毕竟不是超人,无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的影响,只能依据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来待人处事。人们的感受和观点起源于过去的经验,却很少意识到经验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他们对自己的世界观并没有完整而深入的认识。

科学与信仰

我说过,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

拥有科学思维的人,能够对一切现象提出质疑,这远比单纯依靠盲目的迷信和教条更有利于我们的进步。

凯茜的案例

她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自行做出决定,这让她感到害怕。在通常情况下,由母亲替她做出决定,才能让她感到安全。按照母亲和教会的价值观行事,一切便简单得多。自行去寻找人生的方向,显然需要经受更多的痛苦。

马西娅的案例

她的父母富于理性,而且能满足她的经济要求,但感情上却同她保持着距离。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事业,却没有花时间陪伴女儿。马西娅成了心理上的孤儿,成了典型的“不幸的富家子女”,但她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特德的案例

与缺乏激情的态度相伴而来的,是对一切都表示轻蔑和不屑,似乎没有任何事物能让他满意。他用挑剔的态度,跟可能影响他情绪的一切事物保持距离。

缺少激情,对一切都没有兴趣的问题

特德最大的安慰,就是躲在乡下独自散步。由此可知,早在10多年前,在他的内心深处就种下了离群索居的种子。独处能让他松一口气,真正远离哥哥们的折磨。

人生某些痛苦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生命原本就是矛盾而庞杂的组合。

婴儿与洗澡水

我坚定地认为,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事物,就会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奇迹。

第四部分 恩典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健康的奇迹

恩典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然而,在传统科学和“自然法则”的概念框架下,这样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只能被归结为奇迹。

世界上存在着某种神奇的力量,它们凭借我们所不了解的一整套机制,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多数人,使之安然渡过难关,而且不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所有病症都属于心理疾病范畴,即心理上首先出现问题,然后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失效。

在人生某些阶段,某些人的确容易遭遇一系列意外事故,但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人对意外事故都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同步性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不过在思考同步性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潜意识的相关内容。

潜意识的奇迹

人类有潜在的欲望和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只有当意识不愿面对这种情形,不愿承受处理消极情感造成的痛苦,宁可对其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摒弃和排斥时,才导致了心理疾病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教育别人的时候,并不是在把某种新的东西强塞入他们的思维,而是把这种东西从他们思维中引导出来,让它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好运的奇迹

同步原理无法对奇迹本身做出解释,只能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也许只是极平凡的事件,只不过它们与特殊的时机巧妙配合,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事实上,有的人之所以不懂得把握机会,坐视机会的消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恩典的存在,也从不知晓某些好运的价值,因此也就从未“意外”发现过令人惊喜的事物。换句话说,人人都有机会与恩典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在恩典降临时不懂得把握。他们对类似的好运不以为然,以为不值得小题大做,结果任凭大好的机遇从身边溜走。

恩典的定义

第一,它们具有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第二,它们的具体作用机制要么仍旧未被人们完全了解(例如在身体抵抗力和梦境的例子中),要么完全不为人知(例如所谓的超自然现象),总之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第三,它们是人类世界中的普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均会反复发生。第四,尽管它们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意识影响,但它们的根源位于意识和主观思维之外。

进化的奇迹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必须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

我们产生幻灭感,是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期望远远高于上一代人。今天令人无法容忍的行为,昨天还被视为理所当然。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在于持续的努力;我们之所以能够付出努力,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对自己的爱使我们愿意接受自律,对别人的爱让我们帮助他们去自我完善。

开始与结束

进化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爱是有意识的,恩典则不是。那么,这种“发自人类意识之外,为人们心智成熟提供滋养的强大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我们认为上帝是充满爱的,那么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帝想让我们成为他自己(或是她自己,它自己)。我们成长的方向就是变成上帝。上帝不仅是推动进化的力量,而且是进化本身的目标。神学典籍里“上帝既是开始又是结束”的说法,含义就在于此。

熵与原罪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只要克服懒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无法克服懒惰,不论其他条件如何完善,我们都无法取得成功。

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邪恶的问题

所谓邪恶,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

意识的进化

我一直认为,生命就像是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供给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生命和文明永远更迭交替,这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实际上,意识是精神病理学探讨的重心,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是意识出了问题所致。我们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识抗拒潜意识的智慧的结果——意识患了疾病,潜意识想给它进行治疗,意识就会与之发生冲突。心理疾病是意识背离上帝的结果,而所谓上帝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力量的本质

世界上存在两种力量——政治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

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投机取巧或头脑中的灵光闪现,很难达到目标。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俄瑞斯忒斯的传说

我们趋向于逃避一切痛苦和折磨,因此对某些消极现象可能熟视无睹,对残酷的现实可能不闻不问,我们的目的只在于捍卫自己的意识,不让真实的信息侵入其中,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意识的防卫机制”。

敢于为自己承担责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恩典的抗拒

心理治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自律的工具。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这种工具,需要使用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使用,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具有成长意愿。一个人的成长意愿,是一种易于变化而难以衡量的因素,显然它并未被列入上述分析的内容当中。无论患者的病情达到何种程度,只有依靠强烈的成长意愿,才能够扭转乾坤,使治疗取得进展。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继续前进,持续增加心灵的力量,最终摆脱抑郁,不再感到软弱和无力。

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过:“如果你兼有爱和付出两种禀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

迎接恩典降临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爱,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值得被爱,做好接受爱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把自己变成自律、心中充满爱的人。如果我们一味刻意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法真正去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但当我们不求回报地滋养自己和别人时,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可爱的人,这样爱就会在不经意间降临到我们身上。无论人类的爱还是上帝的爱,其规律都是这样。

后记

凡是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如果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通常都是正式受过专业训练,值得信任的人。

要使心理治疗顺利进行,心理医生必须和患者经常沟通,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附录 25周年版序言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假如它一夜走红,我一定很怀疑自己是否足够成熟,成熟到可以对付突如其来的名望和声誉。

所谓预言家,并不是那种能够看清未来的人,而是能够阅读当代各种信号和特征的人。

实际上,帮助,帮助,帮助——它是这本书最终的主题。

推荐文章

酷口家数字花园
酷口家数字花园
文章: 381

0 评论
最旧
最新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