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23665547]]
《认知天性》解读
一、低效学习方式
- 重复读:连续多次重复读效果不佳,会影响元认知,带来掌握知识的假象,如背数学公式溜但解题不行。
- 画线标记:产生掌握知识的假象,减少深入思考理解。
- 按章节顺序复习:前几页翻烂,低效。
二、记忆牢固的过程
- 编码:初次学习新知识,产生短期记忆,如学英语背单词。
- 巩固练习:如学英语去英语角、写日记,增强单词记忆。
- 检索(应用):将知识应用出来,如学英语后保持练习或到国外生活,能长久保持英语能力。
三、高效学习方法
- 编码学习
- 间隔学习:外科实习医生学缝合小老鼠血管,间隔学习效果好于集中学习,因为吃力回忆过程锻炼神经连接,塑造神经回路,使记忆更持久。
- 穿插学习:冰球基本功练习,穿插学习比逐个扎实学习效果好,有助于塑造灵活心理表征,如学习英语发音时英式美式穿插对比,不同技能穿插练习可能激活大脑。
- 巩固练习
- 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两组学生学习课文,按遗忘曲线复习的学生记忆留存率高。
- 小测验:六年级学生实验,加小测验的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小测验要真正写下答案,第一次测试时间不宜太晚,可避免被直觉欺骗,如中华航空公司 006 号航班事件,机长因直觉偏差未正确操作导致飞机受损。
四、更多高效方法
自测、实景演练、心理演练、费曼学习法、与旧知识关联、学习迁移等更多内容可阅读原书。
推荐序二 学习不止技巧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还可以看一会儿书,然后去学一会儿吉他,再回头看书,因为间隔学习更有利于记忆。
1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
人类在学习时可以运用多种天分,而且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各种错觉干扰。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
测验这种工具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你可以用它来发现并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
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当事关重大时,当抽象的事务被形象化时,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时,你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如果想要在电话里输入一个号码,反复默诵数字可能是好办法,但在学习中,这样做是不会有持久效果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万一这位教授的废纸篓着火了,他还是不知道最近的灭火器在哪里——尽管他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在与之做重复性的接触。
荧光笔、下画线和反复阅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调查发现,重复接触可以强化记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但事实证明,事先接触对事后记忆并没有帮助——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
那就是重复本身并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他们的一些研究显示,多次阅读相同的课文,人们的理解以及延伸出来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重复阅读只有微不足道的好处。
第二种情况则是让一些学生先阅读资料,几天之后再读一遍。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测验成绩就好于那些没有重读的学生。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证明,教授们还是在用自己的老办法教学: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还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至少到现在为止依然如此。
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就会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
教授们的教学法就是一个例子,学生拼命记忆教授在课上说的每一句话,错误地认为学科的精要就隐藏在教授授课时的话语描述里。
掌握某节课或是课本中的某章,和掌握这些内容背后的道理并不是同一件事,然而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
能背诵课文或课堂笔记并不代表你理解了它们所描述的要义,也不代表你会应用这些内容,更不代表你知道如何把它们和已知联系起来。
自己上课全勤,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也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
学生回答道,自己复习了笔记,在里面画出了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怎么还会在考试中得到“差”呢?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
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还有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
当他们听到一堂讲得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
换言之,他们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的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
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地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
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多次检索练习的效果一般都要好于只检索一次,尤其是有间隔地进行测验。后来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单纯的阅读对学习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检索练习有长期好处。如果坚持进行检索练习,比如在大考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效果肯定更好。
“与孩子们都讨厌的突击小测验不同,现在的小测验都在课程表上明示了。如果错过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是我突然袭击或恶意刁难。学生们很适应。”
这一切只是用9次小测验取代了3次大考的结果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对课程的评价都高于那些参加测验较少的学生。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到期末考试时已经掌握了学习资料,不需要“临时抱佛脚”。
强调重复阅读但不自测的学生,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但研究清楚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集中练习的错误观念很难被拆穿,即便有亲身经历也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记忆与辨识需要“事实性的知识”,这可以被视作比“概念性的知识”低一个层次的学问。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
到最后,我们从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非常少。”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小结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
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只有当你反复取得成绩,并通过了模拟真实条件的测验时,你的信心才是可靠的。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当你累得躺在床铺上睡不着觉,不想再过第二天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默演练。这也是一种有间隔的练习,而且同样有帮助。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被忘掉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能让你找到并检索这些知识的线索。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这种有间隔的、穿插不同投球球路的练习,让学习过程更加费力,学习成果来得也更为缓慢。
检索(或者说,实际上是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知识。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穿插练习给检索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以写促学”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失败绝不是人们想要的,但有时只有经历过失败,人们在面临风险时才能不屈不挠地做出努力,发现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更有帮助,哪怕最初的尝试并没有找到答案。
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想要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的叙事内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错误的。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她的“机制1”——这种反应很快,但有时会犯错——给出了错误的描述,这可能是因为她当时的情绪极不稳定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它们和真实情况混淆。这就是为什么政客与广告虽然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诺,但不断重复自己说的话却能让大众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承诺。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这个过程被称作“从众记忆”,或者是“记忆社会传染”: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感染”其他人的记忆。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在很多领域中,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工作,可以校准一个人的判断和学习
这种培训体系就该违背那个“应当把训练当成比赛”的基本原则,因为等到“比赛”的时候,你还要按训练打就糟了。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找到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深入调查它的资产与负债,查阅信贷义务中难懂的条款,调查整个行业及形势的发展,理解破产清算过程,在充分理解事情的发展方向后大胆出手。
进入没有竞争的领域,深入发掘,问正确的问题,统观全局,承受风险,诚实做人。
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差异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
将新知识转化成今后学习的基础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资源,表现为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这些资源塑造了我们的学习风格,以及我们弥补自己短处的办法。
我了解到自己是一个听觉与运动感觉较差的学习者。既然如此,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听人说话超过数分钟,对于我来说都是浪费时间。
尼尔·弗莱明倡导一种名为“VARK”的方法,即按照是否更愿意通过基于视觉、听觉、阅读或运动感觉(例如移动、触摸及主动探索)的经验进行学习区分人群。
更为重要的其实是授课方式要与科目的性质相符:几何与地理要用视觉授课,诗歌则要靠语言指导,诸如此类。当授课风格与内容性质相符时,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得更好,与他们偏好哪种授课方式毫不相干。
虽然找不到证明学习风格理论有效的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理论都是错误的。
除非有这样的证据出现,否则更合理的办法是强调授课技巧,例如本书列出的那些。它们已经被研究证明有效,不管学生偏好何种风格,都可以从中受益。
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除非你在工作中理解背后的原则,并能将这些原则构建成一个大的结构,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否则知识永远都无法成为诀窍。诀窍是指你学到了就能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
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
人们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
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
本章的其余内容将讨论这种对话的本质。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详尽地讲解了资料,好让他们充分理解。
《白头神探》
大多数人能在工作记忆中保留的数字最多大约是7个。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州内的电话号码被设计成不超过7位数
不过他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概念、关系与基本原理。比如,他知道山峰的存在,但看不到山脉的走向、山谷、河流、植物和动物——只有这些才能填补系统知识中的空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助记手段只是操纵记忆的小伎俩,而不是能从基础上增加知识的工具,其效果有时会打折扣。助记手段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但这种价值只有在掌握了新资料之后才能体现出来
它们是便利的心智口袋,装着已经学到的知识,把每个口袋中的主要观点和形象的记忆线索联系起来,就可以让学生易于提取,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深入检索相关概念与细节。
当乐队练习新曲目的时候,他们会花费很长时间,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缓慢地演奏,再逐渐加速。
预演自己的操作。
把身体的动作模式看作一种排演,把复杂的旋律视觉化,就像一个在球员手中不停传递的橄榄球,“看懂关于它的地图”,都是记忆与表现的助记线索。
通过反复使用,大脑会将运动与感知活动的顺序编码,整理成“块”,回忆并应用这些行为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8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种有力的细化形式是,为新资料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
新知识与已知事物的联系越紧密,你对新知识的理解越强,建立起来以备回忆的连接就越多。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
先接触未知的事物,再进行钻研,这样你学会并记住解决方案的概率,就远大于别人教会你现成的东西。
在阅读新的课堂资料时,为了练习生成,你可以尝试提前解释那些你认为会在资料中找到的核心概念,并解释它们会如何同自己的先验知识建立关联,然后阅读资料,判断自己是否正确。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在接受测验的时候,这种假象会让许多学习者措手不及。
助记手段就像心里的文件柜,可以让你轻松地记忆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信息。
如果读了又没记住,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当然,重要的是想出一个办法来检索记忆中的信息,因为这是你在考试时被要求做的事。如果你在学习时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考试时同样做不到。
后来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为留意:“我会停下来想一想。‘刚才我读了些什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好,我觉得会是这样,酶先是这样,再是那样。’然后我会再看一遍,检查自己是想对了还是想偏了。”
即使检索练习很难,他也只能强迫自己坚持下去,至少要看看这样做有没有效果。“你只能相信这个过程,这对于我来说很不容易,不过最后效果确实非常好。”
“复习的时候,不能只是重读,你要看自己是否能回忆所学的知识,是否记住了具体内容。你要先自测,确实不记得了就复习后再自测。”
一旦发现了合理的间隔,学习效果自然就会体现出来。这种间隔很容易沿袭下去,因为在有了效果之后,我就会信任这个过程,相信它能起作用。”
扬还放慢了自己阅读资料的速度,思考资料的含义,并用细化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资料,将其记住。
找到了大脑相应部位的定义,查看了它的图片,并在脑海中留存了这个概念
我们没有时间学习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但停下来寻找含义有助于你牢牢记住它。
“触动我的是,人们对这类技巧很感兴趣。在医学院,我告诉过所有的朋友,他们现在也对此着迷。人们想知道应该如何学习。”
费尔罗斯写的学习习惯列表
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
参加教授在网上发布的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
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成一份学习指南
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复习和练习间隔开
费尔罗斯的学习习惯是坚持有效学习的好例子。他的练习是有间隔的,而他学到的东西也很牢靠,可以应对考试。
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反思这种习惯不只是简单地衡量自己的经验,或是观察别人的经验,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生成、视觉化,以及心智演练,把意识调动起来。
正是多年来的苦练,让亨特的意识从记忆盒中找到了更自然、更优雅的应对方法。
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布鲁姆分类学理论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用功会提高智力。
他们想成为专业人士,那我们就教他们用专业人士的方式去思考。当他们跌倒时,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如何才能重新站起来。
小测验在学分中的比重为20%。此外,麦克德莫特还会安排两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后两次考试的内容是累积式的,要求学生进行有间隔的复习,强化学习效果。
给培训者的学习策略
“为了成功,我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
工人也可以指出问题在哪里,离开生产线去解决这个问题。
有时候,正确的学习与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他们马上要招聘新医师,而且打算开第二家诊所。通过下功夫让自己成为学生兼教师这种方式,艾扎克曼与莱昂耐迪把激情变成了靠谱的事业,在波特兰市开了一家顶级的针灸诊所。
?大学文凭是年轻人的未来吗?
这些技巧没有成本,不牵扯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益处却是切实且长久的。
- 书籍-穷查理宝典 (1.000)
- 《精益数据分析》热门划线 (1.000)
- 福格行为模型:行为设计学基础 (1.000)
- 《清单革命》笔记要点和热门划线 (1.000)
- 《认知觉醒》热门划线 (1.000)
- 看见孩子 (RANDOM - 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