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湖泊]] [[人工湖]] 中国人工湖:从昆明池到丹江口,防洪发电调水,造福百姓。
这里是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蜀霞客老家附近的仙海湖。而这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洈水湖。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的千岛湖。这些湖虽然相隔千里,分别地处我国东中西部,但它们的形状却极其相似,湖水就像树木的根系一样曲折盘转,深深扎进大地之中。事实上,这些湖泊并非自然造物,而是人类工程的奇迹。人工湖更加通俗的叫法叫水库。你知道吗?中国淡水湖最多的省份——湖北省的最大湖泊就是一个人工湖,它面积达 1022 平方公里,是湖北最大天然湖泊洪湖的近三倍,它的名字叫丹江口水库。你知道吗?浙江省的最大湖泊千岛湖,别名新安江水库,建成至今不过 60 余年,面积却是浙闽第一大湖东钱湖的 30 多倍。为什么中国有如此多且面积如此辽阔的人工湖?它们的存在又是怎样重塑华夏大地的呢?今天这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人工湖的故事。
中国人造湖的故事还得从 2000 多年前三秦大地的陕西省说起。公元前 202 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与关中平原,这里地处渭河流域,来自秦岭和陇东的河流交错分布,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自然格局。汉武帝时期,为了调蓄诸河的来水,同时也为了操练水师,中央政府“发谪吏穿昆明池”,决定在沣河、潏河之间开凿人工湖——昆明池。它的存在最终成为了长安城的总蓄水库,湖水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过池北的镐水池、东北的揭水陂和池东的昆明故渠,为都城百姓提供源源不断的用水。后来昆明池作为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了唐王朝时期。唐代历史典籍上形容“昆明池神池望不及,苍波极天远”,可见其范围之辽阔。虽然安史之乱后,昆明池随着长安城的没落逐渐干涸,但昆明池的故事,恰恰向我们展现了人工湖之于华夏文明的意义。“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汉赋唐诗中,长安诸河总是以绝美的姿态示人,这背后既有秦岭北部降水较少的自然原因,自然也离不开昆明池、漕渠等水利工程对洪峰的合理调蓄。
与之对应,我国东部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受季风控制,汛期时洪水更加来势汹汹,影响范围往往横跨数省。像是 1958 年黄河洪水泛滥,仅淹没的村庄就达 1700 多个。1998 年特大洪水,更是令长江中下游全流域受灾,上亿人受到影响。因此为调蓄超级大河的洪峰,中国人需要的人造湖工程远比昆明池更加宏大。
在今天淮安、宿迁一带,坐落着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而洪泽湖的诞生背后,正是国人与洪水抗争的一则往事。宋代以前,淮河水虽时有泛滥,但由于万家湖、泥墩湖、富陵湖等小型湖泊的存在,流域的整体水文情况相对稳定。可到了北宋末年,黄河在阳武决口于梁山泊,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侵入泗水,自沛县、徐州一路南下,很快地势较高的黄河水灌入淮河流域,将原本分布于此的诸多湖泊连为一体,形成一片巨大的洪泽水域。黄河夺淮入海前后经历七个多世纪,明朝中后期时,黄河已然全流域入淮,来自两大河流的洪峰交汇,令洪泽湖水奔腾浩渺,东溃西决。史书上寥寥一句“诸水泛滥,四出江安两省无不病”,背后是无数淮阳百姓因洪水而家破人亡的悲剧。于是从万历年间开始,当地官民在洪泽湖东岸修建加固高家堰,以防范汛期湖水外溢。高家堰工程从淮安五家墩一直延伸到周桥,坝高十到十二米,它和涟水县的丘陵地貌一起,构成了洪泽湖的东南屏障。自此湖面不再东扩,淮河流域的水文环境也趋于稳定。到了今天,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早已结束,而作为那场江河变迁的见证,洪泽湖在高家堰的拱卫下保留至今,成为一个调蓄淮河水的天然水库。曾经饱受洪泛侵扰的苏北地区,如今则在淮河水的滋养下,化泽国为万亩良田,是长三角粮食产量最高的地方。
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的水文环境更加复杂。在上期大湖视频中,我们说过,中国第一第二大淡水湖——鄱阳、洞庭均位于长江中游,且和洪泽湖一样,都是过水湖泊,天然具备一定的蓄水防洪能力。然而宜昌至湖口的中游河段,恰恰也是长江洪水最危险的区域。长江水出三峡后,在江汉平原上曲流回转,形成了以枝江为顶点,北至汉江,南至洞庭湖的巨大三角洲。而江水携带的泥沙经过长年累月的沉积,使得荆江水位不断抬高。到了近代,荆江和城陵矶的淤积层已厚达 20 多米,已然是荆楚大地上的一条悬河。明清以来有记载的荆江大堤决口多达 46 次。清乾隆年间,荆江大堤万城段不断溃口,江水北侵,淹没了整个荆州城。1931 年,江水将武汉三镇划为一片泽国。那年的长江洪水造成超 40 万人死亡,是 20 世纪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因此长江防洪的关键主要在于荆江河段。新中国成立后,荆江分洪工程被提上日程,而这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含了后来的三峡大坝。三峡工程的第一目标就是防洪。大坝建成后,将在三峡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并提供 221.5 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足以吞下七个洪泽湖的水量。可伴随工程建设而来的则是,原本生活在三峡两岸的人们,为了供应一江水的更多同胞只能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这便是浩浩荡荡的百万三峡移民计划。今天上涨的江水已经漫过曾经的城镇,从湖北宜昌一直延伸到重庆江津,形成了面积达 1084 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面,这也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湖。与此同时,三峡水库的建成,也意味着人工湖在当下的中国将被赋予全新的使命。
相比三峡水库在防洪领域的贡献,今天的三峡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它在能源领域的地位。事实上,1988 年,作为三峡实验工程的葛洲坝竣工时,其年均 140 亿千瓦时的发电能力,就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发电站。这让国人意识到,一种在华夏大地上长期被忽视的能源——水电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以葛洲坝为起点,长江流域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水电站拔地而起。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向家坝,当然还有世界第一大水电站三峡。去年水电在我国能源发电中占比 12.8%,仅次于火电。长江上游四川省的水电占比更是高达 77%。而回溯新中国水电开发的历史,第一座由我们自己独立建设的水电站,其实不在长江流域,而是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省。1956 年“一五”计划初期,为了解决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中央决定在新安江上建设一座水电站,计划装机容量 66.25 万千瓦,是当时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总和的两倍。修建大坝意味着蓄水截流,而新安江流域支流众多且多山地丘陵。大坝建成后,上涨的江水很快沿着诸河河谷扩张,形成了面积达 580 平方公里的新安江水库。那些未被湖水淹没的山峰则化作湖心一座座岛屿,因而又被叫做千岛湖。千岛湖不仅令浙江成为水电大省,一度也负担着华东电网近七成的电力供应。上海在 90 年代葛洲坝至南桥输电工程建成前,来自千岛湖的电力经由杭州变电站、西郊变电站源源不断输往上海,一度是上海电力的生命线。
从去年 5 月份更新第一期河流视频开始,我们曾无数次感叹,世界上少有国度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多大江大河,也少有民族像华夏子民这样,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大地上建起一个个超级工程。今天的湖北、河南交界处,就有这样一座特殊的人工湖,在它的背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水文环境差异明显。华北地区平原广布,人口众多,而水资源又极为匮乏。长江流域降水丰沛,河流众多,用水压力相对较小。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与三峡工程同时提出的还有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分为东、中、西线。中线工程的起点便是要在汉江流域蓄水造湖。从 1958 年开始,经过长达 10 年的工程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逐渐将汉江和丹江交汇处划为一片湖区。湖北境内为汉江水库,河南境内为丹江水库,两者合称丹江口水库。今天丹江口的湖水经渠首一路往北,跨方城垭口,过黄河,直达千里之外的北京、天津。2014 年全面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平均每年向北方供水 73 亿立方米,相当于 2.3 个洪泽湖的水量,极大地缓解了华北缺水的问题。
从昆明池到丹江口,从两汉时期到 21 世纪,无论是防洪、发电还是跨区域调水,中国人造湖的目的无不在于对江河水源的利用,使其造福两岸的万千百姓。事实上,人工湖具备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比如千岛湖因发电而建,同时汛期也可防洪,春种也可疏水灌溉,如今还是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浙江省自己的上林苑 4A 级景区。而在你我的身旁,更多的或许是蜀霞客家乡这样的小型人工湖,静静地为一座城、一个村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便是中国人工湖的故事。
我是蜀霞客,用地理解构万物。你的关注是我创作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 疯狂建水库!中国,为什么离不开人工湖!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 #蜀霞客 [[蜀霞客]]
- 山河四省的兴衰与现代困境 (0.765)
- 江西:经济兴衰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0.765)
- 省份-安徽:省会变迁及其地理政治背景解析 (0.765)
- 河流-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母亲河与国家发展 (0.765)
- 湖泊-咸海的兴衰:环境崩溃与政治危机 (0.765)
- 动漫-剑来-人物-关系:主要人物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