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上海]]
如果要把近 40 年的中国浓缩到一个镜头里,那高楼林立、车载船装的上海外滩一定最具代表性。以黄浦江为界,左岸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万国建筑群,右岸是改革开放后拔地而起的江东之楼。两者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城市天际线。
众所周知,上海近代开埠通商后,依托滨江靠海的优势,一步步发展为国际大都市。这也让很多人误以为,上海的“海”指的就是向海而生的地理区位。可实际上真正赋予这座城市名字,并且塑造城市风貌的是上海众多江河、浦塘交织而成的河流体系。
隋唐时期依托水运发展的扬州、南京、苏州、杭州逐渐崛起为江南四大名城。而彼时的上海滩海岸线尚且位于圣桥北、蔡杭头一线,今天的浦东地区大部分则是一片汪洋,浦东不存在。作为浦西浦东分界线的黄浦江,自然也未发育成型。
事实上,上海先民生活的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吴淞江,也就是今苏州河畔。比如 1000 年以前的青龙古镇街区,就是沿着吴淞江支流通波塘展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上海人把水面较窄的河流称为塘、浦、浜,把水面宽的河流称为江。吴淞江不仅是上海先民的母亲河,还是宋朝以前上海诸河的干流。它发源于江苏太湖,从青浦往东经嘉定、闵行直流入海,汇入大海的地方叫做吴淞口。宋代的吴淞口,位于外滩东北 8km 左右的复兴岛附近。而当时还在黄浦塘的黄浦江,则是南侧东江发育而来的小河流。
南北宋时期,吴淞江南岸共有 18 条支流,被称为 18 浦。18 浦的具体位置现在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彼时的上海城坐落在上海浦与吴淞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类似于现在的外滩。万历上海县志记载:“南有大浦十八,中有上海、下海,二浦设市在经限制处登岸,故称上海。”也就是说上海因河得名。如果彼时城镇位于下海浦旁,那么今天的上海也可能叫做……
其实呢,中国像上海这样因河得名的城市并不少见,像是湖北襄阳以襄水为名,河南洛阳以洛水为名。可为啥上海的上海浦却消失不见,就连黄浦塘、吴淞江也改头换面,甚至地位还互换了呢?
这就得从隔壁江苏的太湖说起了。苏州、杭州至上海一带,地势由西向东呈倾斜之势,这使得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需要诸多自西向东的河流作为泄流通道。前面讲的吴淞江、东江就是太湖的泄流河。可到了南宋初期,浙江西部原本直流入海的多条河流,开始改道向东北迁入东江河道,致使东江水面大涨,江水不再直接入海,而是向北借道黄浦塘。结果黄浦塘水面急剧扩张,元朝史书记载:“浦面阔尽一矢力。”黄埔塘从此改头换面,化塘为江,逆袭成上海地区重要的河流。
当然自然之力的变迁只是上海江河秩序的基础,真正让黄埔塘涅槃重生的是上海人民的选择。明朝永乐年间,太湖地区湖水泛滥,为了疏通太湖的泄流通道,明朝政府决定在外滩至复兴岛一带开挖范家浜,扩宽江面。两江交汇后,太湖水主要由黄浦江入海,而流量更小的吴淞江转而成为黄浦江的支流。至此重塑后的江河秩序,彻底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命运。
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通商。彼时长江口浅滩延绵上百公里,西方的大型航船无法靠岸,只能由吴淞口驶入黄浦江,停泊在上海县城。很快殖民者发现,从黄浦江左岸的吴淞江溯源而上,可以直达经济发达的苏州,因而又把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而苏州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往南是浙江腹地,往北是南京。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洋行、旅店、总会开始云集于上海外滩,他们建起一座座西式洋楼。
到了今天,黄浦江不仅仅是上海诸河的归宿,更是这座城市的命脉。黄浦江左岸淀山湖发育而出的泖河、淀浦河,从青浦出发串联起松江、闵行。北侧太湖而来的吴淞江,自嘉定一直延伸至市中心的外白渡桥。吴淞江分支之一的蕴藻浜,则向东北由宝山区奔向长江口。黄浦江右岸川杨河、大治河直流入海,金汇港经奉贤直下杭州湾。这些河流以黄浦江为原点交错分布,共同养育着近 2500 万的上海居民。
正如视频开头所说的那样,吴淞江流经的是这座城市的记忆,黄浦江承载的是上海现在的辉煌。回望上海的江河变迁,也恰恰是这些江、河、浦、塘,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塑造了这座城市今天的模样。
我是蜀霞客,本期是河流地理的第 11 期节目。如果你对我的视频感兴趣,不妨点个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创作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 江浙的水,如何塑造上海的城!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 #蜀霞客 [[蜀霞客]]
- 山河四省的兴衰与现代困境 (0.621)
- 江西:经济兴衰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0.621)
- 省份-安徽:省会变迁及其地理政治背景解析 (0.621)
- 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母亲河与国家发展 (0.621)
- 湖泊-中国人工湖-从昆明池到丹江口,防洪发电调水,造福百姓。 (0.621)
- 南水北调工程 (RANDOM -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