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5131310]]
[[德鲁克]]
视觉笔记
版权信息
书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美)彼得·德鲁克译者:许是祥
书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作者:彼得·德鲁克
译者:许是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序一
功能正常的社会和博雅管理
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
知识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改变,而传统的知识分子只能依附于当时的统治当局,在统治当局提供的平台上才能有所作为。
第一,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推荐序二
在当今这样一个强调产品迭代、崇尚标新立异、出版物良莠难分的时代,试问还有哪本书能做到这样呢?
中国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一定少不了德鲁克先生著作的启发、点拨和教化。
简言之,要想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首先要从研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开始。
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角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
一本著作一旦诞生,就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而专属于每个读者,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育。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推荐序三
(4)对自我管理的关注。一个有责任心的工作者应该能驱动他自己,能设立较高的绩效标准,并且能控制、衡量并指导自己的绩效。但是首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能自如地掌控他们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换言之,内在意愿在先,外在成效在后。
经理人的目光要穿越学科边界来解决这世上最棘手的一些问题,并且坚持不懈地问自己:“你下周一打算有哪些不同?”
我们按照从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到组织如何介入社会这个次序来给学生开设课程。
通过培养改变世界的全球领导者,来提升世界各地的管理实践。
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始终致力于增进商界、学者、机构以及学生之间的交融,从而使商业教育能够与商业实践的需求步调一致”
第二课也是最重要的,要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焦点仍然放在对下属的管理上,但应开始关注如何成为一名管理者。管理你的上司比管理下属更重要。所以你要问:“我应该为组织贡献什么?”
前言
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言传身教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在所有发达国家,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个人的成效越来越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是否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现代社会及其运转的成效,也许还包括其生存的能力,也越来越取决于各类组织中管理者的成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迅速成为社会的一项关键资源,而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个人获得成功的主要标志,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和处于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们都是如此。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位居高职的管理者只不过是下达命令,要求下属执行而已,而且管理者的人数,也只占全部工作人数中一个极小的比例。
这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难以理解的。林肯时代的战争部[插图]只有不到50个文职官员,其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仅是通信报务人员
只有医生才是医院中的知识工作者,而护士是他们的助手
总而言之,在从前的机构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知识工作者在从前的机构中并不占多数。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
谁是管理者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有多繁杂。
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对有效性的认识
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量,就应该设法增加资源的产出量。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卓有成效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学些什么?该用怎样的方式学习?卓有成效是一种可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吗?还是要像学徒那样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还是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养成的习惯?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能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甚至不做,两种事都做,反倒会一事无成。(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能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记录时间;
·管理时间;
·统一安排时间。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
管理者经常受到种种压力,迫使他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在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事务上。身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经理人,总有许多时间耗在毫无贡献的工作上。大量时间都不可避免地浪费了。而且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越大。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要了解时间是怎样耗用的,从而据以管理时间,我们必须先记录时间。
(1)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于最终的成果无助。
“授权”这个名词,通常都被人误解,甚至是曲解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应该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1)首先要做的是,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
预估数字不必过于确定,只要列出一个上下范围来就行了。这项措施,事实上完全符合公司董事会、股东和金融界的要求
(3)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组织不健全。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
该公司最需要的,是一项能源战略。他们需要的是一项决策:究竟该三个部门并重,让它们去互相竞争,还是该以某一部门为主要业务,而以另两个部门为辅助?或者该在三中选二——选择两项以发展一项最佳的“能源组合”?再者,该公司也需要决定,如何将资金分配给三个部门。
(4)最后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管理者在做过了自己的时间记录和分析后,当然了解究竟有多少时间可用于重要事务了。换句话说,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在确有贡献的大事上。
原因很简单,我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个半小时。不管研究什么问题,超过了这个限度,我的谈话就没有任何新意了。而且,我还知道,如果时间太短,不够一个半小时,我恐怕会掌握不住问题的重心。”
高级主管真能自由运用的时间,大概只有1/4。就是说他只有1/4的时间能用在重大事务上,能用在有所贡献的事务上,能用在他应该做的事务上。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他们要持续不断地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还必须根据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的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③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管理者的承诺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当然,直接成果应该是最重要的。组织的生存需要直接成果,犹如人需要营养食物一样。但是除了直接成果,一个组织还必须有价值观的承诺与实现,这就像人体除了食物外还少不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否则就难免解体、混乱和瘫痪。以一个企业机构来说,其价值观的承诺也许是指建立一种技术权威,也许是指为社会大众寻求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并以最低的价格和最高的质量来供应。
对贡献的承诺,就是对有效性的承诺。没有这项承诺,管理者就等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必将有损于其服务的组织,也必将有损于与其共事的同事。
在战时美国政府有所作为的人,都是重视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适应新职位而变,能适应不同的价值观承诺而变。而那些工作得很辛苦,却终因为他们不肯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不能看到改变努力方向的需要的人最终都失败了。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
事实上,在一个现代组织中,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专业人员,各有其专精的知识、工具、观念和术语。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管理者,换句话说,如果愿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即他的知识能为别人所用。
但是一位专家只要能肩负贡献的责任,就一定能使他所专精的知识配合整体。他尽管不一定能将几门知识整合为一,但他一定知道应该了解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方向、别人的限度和别人的理解,以使别人能够应用他的成果。纵然他不能领略广大知识领域的丰富和趣味,至少可以使他不至于沾染傲慢自大的习气。这种习气会毁灭知识,会损害知识的完美和效用。
正确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是因为他们有“与人交往的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上都注重贡献,他们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这也许是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真义所在。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4项基本要求,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3)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
有效的会议
有效的管理者在会议开始时,会先说明会议的目的和要求达成的贡献。同时,他还要设法让会议紧紧围绕着主题。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他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利用好这些长处可以给你带来真正的机会。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要知道任何人都必定有很多缺点和短处,
要用人所长
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他们问的是:“他贡献了什么?”他们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他们问的是:“他能把什么做好?”所以在用人时,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过得去的人。
我们要坚持因事用人而非因人设事,还有一个微妙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人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容忍各色人等的脾气和个性。能容忍这些差异,内部关系也才能保持以任务为重心,而非以人为重心。衡量成就的高低,应该按照贡献和绩效的客观标准。
为了确保能够选用适当的人选,管理者应该与直接的同事或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这就肯定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这个职位就必须重新设计。
不是应按产品类别来调整组织(例如荷兰飞利浦公司所做的),便是应按市场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来调整组织。
今天一个大国的驻外使节,也要面临同样的情形。驻外的使馆,其业务之广、之难、之杂,实在叫身为大使者头痛至极。大使的能力尽管高强,但是在管理使馆业务之余,恐怕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关心身为大使的首要工作了。例如,就没有时间去了解驻在国的国情,驻在国的政府、政策、人民以及如何使驻在国政府认识和信任他。
所以,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管辖下的职位都设置得合情合理。一旦发现某职位设计不当,他会立刻重新设计,而不会去设法寻找天才来担任,他知道组织的好坏不是由天才来验证的。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一位知识工作者出任某一职位时,该职位应使他能够衡量他自己,也应使他能够衡量他的组织。
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你们的考评制度,目的只是发现一个人的错误和弱点。但在我们日本,由于不能因为某人有缺点而把他开除或降级,我们自然对考评制度不感兴趣了。反过来说,我们倒以为最好不要知道一个人的缺点。我们想知道的,是他有什么优点,他能做些什么。而你们的考评制度,根本不重视这一点。
(4)第4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某人不称职,只是不称‘此’职,并不是说他也肯定不能胜任别的职务。所以,选派某人出任这个职务,是我的错误,我应该负责再给他找到适合的工作。”
他坚持的是原则。他用人时常自问:“此人能做些什么?”只要能做些什么,则这个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次要的了。
任何一项人事任命都是一个赌注。但是,只要能抓住某人的长处,这至少是合理的赌注。
20世纪之初,知识工作的范围仍只是几项传统的自由职业——律师、医师、教师等。而今天,几乎每一门学问,都有广大的天地。尤其是企业机构和政府,都在招收学有专精的人才。
总结一句: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如何管理上司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对于本身的工作,也同样要从长处出发,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就像圣经中那段“塔兰特寓言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第5章 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但这只是表示他们能够对两件事,交替分配一段“最低的整块时间”而已。要说一个人能同时处理三件事,恐怕就绝无仅有了。
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源,我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必须要完成许多工作,并且要有效地完成。因此,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只集中努力做好一件事——集中他们本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整个组织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坚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摆脱昨天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今天的美国至少有半数的联邦政府机构,不是仍然拘泥于根本不必要的规章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这对控制组织的“膨胀”是非常必要的。“膨胀”如不加以控制,组织就会变得涣散、难以管理。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瘦且有肌肉”的状态。
先后次序的考虑
很多管理者不能做到集中精力于某项工作,其主要困难在于他们确定不了哪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就是说要能确定哪些事情可以暂时不去做,并且能把这一决定坚持到底。
如果21岁时成就良缘,他们也许能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可是17年后,虽复相遇,两人都已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由于被搁置实际上等于被取消,所以管理者都不敢轻易地延缓任何工作。他们明白,被延缓的工作虽不是他们最优先要做的事情,不过一旦被延缓,也是有风险的。
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第6章 决策的要素
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战略性的,而不重视“解决问题”。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所以,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决策往往需要宽松的时间
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有关决策的案例研究
20世纪初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费尔先生
电话系统应该民营,在今天的美国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电话系统中,只有贝尔公司经营的北美洲(包括美国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不是由政府经营。
费尔做出了第一项大决策:贝尔电话公司必须预测并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但是费尔先生却决定把实现公众管制作为贝尔公司的目标。他将这一目标交付给各地区的子公司总经理,责成各子公司设法恢复各管制机构的活力,倡导管制及等级审定的观念,以期能有公平合理的公众管制,一方面确保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又能使贝尔公司顺利经营。
贝尔研究所绝不是企业界所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却是第一个以淘汰现有产品为己任的研究机构,尽管那些产品当时的收益都还不错。
他开创了一个大众资本市场。这项大决策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要贝尔公司作为民营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
当时的投机性股票完全不同。他的设计着眼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当时新兴的所谓“莎莉姑妈”的中产阶层的主妇。“莎莉姑妈”手头拥有游资,想投资,但担不起风险。费尔设计的AT&T普通股,正是针对“莎莉姑妈”的意愿:这种股票股息有保证,完全符合她们的需要。而且,这又是一种普通股,能享有资产增值带来的好处,还可避开通货膨胀的威胁。
费尔先生的四项重大决策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解决公司和他当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大决策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决策。
但是他所做的一项令人难忘的大决策——使通用汽车公司采取分权组织制度,跟费尔所做的大决策相比,同样是了不起的大手笔
他认为一个大型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和一个管制中心;需要有责权的高层管理;也需要积极进取和干练的运营人员。他们应该有选择其经营方法的自由,应该有确切的责任和履行其责任的职权,应该有足以使他们发挥所长的范围,应该使他们的成就得到应得的鼓励。
他们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先透彻地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时应采用的原则。换句话说,他们的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
以贝尔公司的费尔来说,竟曾遭到贝尔公司董事会的解聘。他提出“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公司的根本目标”的观念,被人指责为精神不正常,因为谁都认为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
福特坚信只有最严格的集权才能产生效率和成果,所以斯隆的分权计划,在福特看来,恐怕也是被认为是自寻死路。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
总编辑忽然跟他的三位助手起了争执,他们争论的问题只是某一个英文单词如何分节。这一争论据说花费了48分钟之久,正是该报所能享有印刷时间的一半。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将你认为正确的部分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劳你驾来指出。你当然可以折中,不过你必须先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折中’。”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详细具体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
尤其是为推行某一决策执行人员必须改变其行为习惯和态度时,化决策为行动更是最重要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行动责任必须明确指定,执行人员必须确有能力,而且绩效的衡量及标准和有关激励的制度,也都需要配合改变。否则,工作人员就会困于情绪的冲突之中。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
若想了解赖以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经过时,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而且,这种前提迟早是要过时的,因为现实绝不会一成不变。
第7章 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
有效的决策人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呢?一如本书前文所述,只有依靠“反馈”的制度。不过这里的所谓反馈,是决策前的反馈。
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反面意见的运用
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1914年另有一次事件,也足以说明“别无选择”的危险
在他当选就任总统之前,竞选活动全以正统的经济计划为基础。但是同时,罗斯福总统还有另一批后来被称为“智囊团”的人才,专门研究“替代方案”。
罗斯福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只能在骤然阴云四罩之中摸索前进,也只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摇摆不定,也只能听任那些贩卖经济政策狗皮膏药的郎中的摆布,一会儿说该使美元贬值,一会儿又说该恢复银本位制了,而两者都与真正的问题无关。
最后第三个理由,是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近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8岁的儿童也能看出“4×6等于6×4”,可是“威尼斯盲人(a blind Venetian)却不等于软百叶窗帘(a Venetian blind)”。这才是高级的想象力。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会先找出为什么各人有不同的意见。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还得再问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项决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决策。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行动或不行动,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决策与电脑
再过几年,经营方面的决策会全部由电脑来取代,最后连战略方面的决策,也会全部由电脑来取代了。
电脑的问世,使今天许多只是“奉命行事”的被动的管理者,也必将转变为真正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电脑是管理者强有力的工具。
逻辑本身就是笨脑。电脑只能做简单和明显的工作。反之,人类不是逻辑的,而是具有感官的,因此,人会马虎,也会懒散。但是人有智慧和洞察力,因此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反应。换言之,即使资料不足或根本没有资料,人也能推断全貌。而且,人不需要输入一套程序,自能记住许多事情。
电脑并不能多做什么“决策”。电脑能做的,只是计算而已。
有关库存的决策,原来并不是什么库存决策,而是企业风险的决策。所谓库存决策,原来不过是各项风险的平衡:例如交货是否令客户失望的风险,生产程序是否稳定的成本和风险,存货积压资金的多寡以及存货变质、过时、损坏的成本和风险等。
而且这些决策都是“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而所谓“不确定性”,却往往无法明确界定,因此也往往无法输进电脑。
这类决策都必须是硬性原则的决策。
电脑仅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是任何结果的原因。实际上电脑只不过是将种种早已发生多时的现象,明确地表现出来罢了。
今天组织中的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是一位决策者,至少也得在决策过程中担任一个积极的角色、智慧的角色和自主性的角色。
所谓PERT,是对一项极为复杂的计划,提供一幅工作进行的“地图”,例如航天飞机的研制和建造等。其目的在于事先列举出该项计划需要执行些什么,其执行的顺序如何以及其每一工作项目的完成期限如何,以便控制整个计划的推进。
电脑需要明确的分析,尤其是有关某一决策所需边界条件的分析。而这样的分析,都有赖于更高层次的风险判断。
电脑使用得当,能使管理者把原用于组织内部事务的许多时间匀出来。因此他可以有较多时间用在外界,换言之,用在能够产生成果的地方。
因为电脑能力有限,所以才使我们更需做决策,也才使中层主管不能不从决策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决策者。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执行层的经理人,越早学会风险及不定情况下的判断和决策,这一弱点就能越早消除。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是只知适应而不知思考,一直是只凭感觉而不凭知识和分析,那么执行层的主管人员将永远难以进步,等到将来他们升迁到了高层职位,开始面对战略性的决策时,必会感到非常生疏。
第8章 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现代社会的大型组织已日益成为一种知识的组织
组织及管理者都必须力求有效,都必须培养有效性的习惯。他们必须学会掌握良机,学会消除问题。他们必须能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懂得衡量工作的优先,做重点的努力,而不能凡事均浅尝辄止。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虽然很明显地看出重心已经从体力工作转移到知识工作了,可是这种转移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我承认,至今还没有表现出来
因为管理者本身是最重要的知识工作者。管理者的水平、管理者的标准和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都对其周围的其他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方向和奉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这两种社会需要相辅相成。总而言之,卓有成效确实是必须学会的。
- 书籍-穷查理宝典 (1.000)
- 《精益数据分析》热门划线 (1.000)
- 福格行为模型:行为设计学基础 (1.000)
- 《清单革命》笔记要点和热门划线 (1.000)
- 《认知觉醒》热门划线 (1.000)
- 把时间当作朋友 (RANDOM - 0.500)